地方文献

始发港口 书香飘溢(上)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的古圩乾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满着神奇的魅力,有“百年书香,教授之村”的美誉。走进乾江,人们会惊讶地发现,作为合浦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这里不但有珠乡最早的近代学堂——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乾体学堂,比改作学堂制度的廉州中学还要早四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的乾江圩,便有了秩序学堂、海汇学堂、峙山学堂。稍后又有了基督女子小学等各类学校和私塾,总数超过了二十所,乾江兴办了合浦第一家女子学校,培养了合浦第一个留学生,还第一个在北海地区引进了汉语拼音教学,文化教育之发达为珠乡之冠。
    翻开乾江的历史,书香四溢,俊杰云集。乾江自古出人才,仅清代同治年(1862年)以来,乾江出过四名进士,一百二十多名科举生员,二百多名教授专家,五个县长,三个将军,以及众多的名医、名士,大学生更是家家有之。
文化教育发达之乡必然是人才辈出之地。乾江的人才特征也就体现在文化教育方面。清末“秀才双苏”就是代表之一。
    “秀才双苏”是指苏慎初、苏乾初。二人都是清代秀才,又都参加了辛亥革命,并立有战功。苏慎初历任师长、广东临时都督兼民政长、钦廉督办。后到广州创办同善社从事宗教活动,是广州民国初期著名的宗教活动家。苏乾初教过书,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发动廉州起义任廉州分府第一都督,又是珠乡著名的书法家。乾江“秀才双苏”可以说是投笔从戎,成功转型的知名人士。辛亥革命前后,投笔从戎的乾江文人还有林朱赞,参加发起廉州起义,著有史论、经说、诸子等八卷文稿传世。林朱梁、黄埔一期,曾任合浦县县长,纵队司令。陈濯连,曾任阳江、吴川县县长,苏汝森,曾任化州光复革命领导成员。
    从事专业学术研究而卓有建树者,有中医学者苏健今。苏健今曾留学日本,著作脱稿的有《胡卢燕石斋诗文集》、石鼓文扶桑摹本考正》、《中药今释》、妇科医案》、中药治癌物质初控》。他也是一个收藏家和书法家,藏有明清名家的《百梅图》画页,八指头佗书画扇面,曾国藩签发的“通行证”,以及出自名家的手刻印厂,端砚,玉器,各种碑帖和《吉金千石录》。在日本学习时,并临存有《石鼓文》、《流沙堕简》等。
    苏立民(1890—1969年),自小爱好医药,为晚清末造秀才。民国元年(1912年)毕业于两广陆军军医学堂。其后任广东省独立旅少校军医处长,三年后返乡,潜心中国医学,承邑中名医陈冠峰、王孟材和潘梅斋等前辈扶腋,医术大进。在合浦和北海行医,以善治伤寒、温病和挽救危症而著名。苏立民的著作有《医案医话集》、《橘泉仙馆医案杂著》、橘泉仙馆验方录存》等。苏立民还担任过合浦、湛江专区中医进修班及北海中医学徒班的《伤寒论》和温病学二门课的教师以及北海中医学会副主委。他将平生临床经验及见闻纪录整理为《医案》三卷、杂著》三卷约20万字,另有《敝帚集》将平生诗词楹联等。
    苏匡元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堂,是乾体有史以来第一位学法律的大学生。清末民初,广东省实行司法重大改革。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设北海商埠审检厅,次年设合浦(北海)地方审判厅,与之相适应的北海商埠审警察局也于民国三年(1914年)成立。苏匡元因拥有法政学堂毕业的学历,于民国二年(1913年)合浦成立参议会后,他曾当选参议员。
    林朱赞的《字山草堂文稿》十卷,由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署签刊行。其中保留了大量的乾江及廉州的文史资料,为后人考察合浦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今选其中诗作三首,诗中记载的铜鼓、味经书院、乾江镇海庙、八字山炮台今已无迹可存。特别是书中的《请取消割钦廉改隶属广西书》一文,记录了当时钦廉改隶广西之议的史实,对后人考证这一段历史弥足珍贵。
    潘梅斋有廉北名医之称,辑有《妇科医方案纂》。潘文田医生著有《文田医案》。苏立柽编有《乾江述古》、针灸常用70穴》。《针灸常用70穴》用歌括形式把针灸临床常用多用治理机要,主治疾患,针灸法四个部分。选择标准时根据临床使用广泛的有关头面疾患,躯干疾患,四肢疾患,和生殖泌尿系疾患几个方面来选定的。歌括体容易背诵,但言简意赅,有些地方不容易明白表达,所以每个歌括之后都有简要注释,以补不足。这小册子是初学针灸技术的津梁。
    提起乾江人对教育的重视,乾体学堂及乾江中学的建立,更是乾江乃至合浦教育史上的盛事。
    1898年6月10日,清廷令即将各省所有书院改为高、中、初等学校,社学、义学亦已律中西兼习,改办学堂。同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维新。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命自明年始,乡会试及岁科试策论,以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命题,不准用八股程式,并停止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下兴学诏,谓: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杭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乾体学堂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于1901年与时俱进兴办起来的。
    在广东,在康梁维新变法的直接促使下,广州志士邓家仁、邓所让兄弟于1898年创办了广东首家民办新式学堂,取名时敏学堂,寓意敏于时务。时敏学堂设大学、小学两部,1905年,学堂改为时敏中学堂,是广州最早的私立中学堂。
    在广西,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二十五(9月23日)知府吴征鳌创办桂林府中学堂。桂林府中学堂是广西最早官办的学堂之一。
    乾体学堂建立的第二年,即1902年8月15日,管学大臣张百熙进呈《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章程》以及《蒙学堂章程》各一份,候旨颁行,此即钦定学堂章程。
    由此可知,当时乾体学堂作为民办新式学堂的建立,开新式学堂风气之先,在广东省名列第二,在广西是第一。
    乾体学堂为乾江乡热心教育人士林赏亭、郭李镇(润民)、苏汝森(拔丛)、苏立柽、钟镜台、苏秀标、严双绣等所创建。当时学堂开办经费主要由地方各户捐助,凡捐赠到一定数目的,可以在学堂内设神牌供奉留念,因此校内两庑神牌不少,有本乡人,也有外乡人,说明那时资助建学堂的各地都有。神牌除捐校款以外,地方知名人士,也有供奉,如夏朝选先生便是。每个神牌内均记载有人物简介和捐款数目。这些神牌解放后又全部焚毁,各人情况已无可考了。至于经常费用,除地方人士捐助外,并在开办费中撙节购置学田,其中以党江小燕子学田租谷收入为大宗。
    当时乾体学堂的学风,受清末维新思想,学堂里的课程,除经学外,有本外国历史、本外国地理(称地舆学)、理、化、动、植物(植物学)和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学科以本国为主,常常结合本国的东西,如数学一科便渗有中国古算术《周髀算经》。文科教师为林赏亭、苏立柽、包国修等,理科老师为莫镜洲等,讲义多用石印,也有学生抄本。印刷清楚,字体端秀,装订美观。图书方面,除一些经史子集外,直至抗战期间,还有当时购存下来的严复译的赫胥黎作品。学生分居八个室,这八个宿舍以“文体大旺,博古通今”八字编号。除本乡子弟外,外地学生,也负笈来校,为东四团的林翼中、沈载和,上八团的吴伯友,廉城的黄伯仁,大江的莫芳绪等现在还可记忆。
    为了输送乾体学堂晋校新生,乾体学堂创立后三年,乾江又成立海汇学堂和秩序学堂。
    其后,乾体学堂改为乾江小学,旋再改为合浦第一区第一小学。内设两班,三年毕业,因而每年便停止招生一年,至于新生来源,以海汇和秩序两校为多,当时教师学生思想也很进步。郭李亮(明东)先生第一个在校推行注音字母教学,当时全县还未试行。一区一小学,受“五四”运动新思想影响,民主思想,爱国义愤,蓬勃澎湃。同学们那时也四处活动,宣传抵制日货,停止买卖日本商品,销毁九货。这便是当时全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杯葛运动”。其后乾体中学成立,正值抗日战争,乾中学生,承袭一区一小的传统,也做了不少的抗日救亡工作,这都是这个学校的优良传统。
    乾体中学是在乾体学的基础上于1942年成立的。乾江乾体中学成立之前,当地读初中或高中学生,都是到廉州中学或海门中学,那时北海中学因距离乾江比廉城远,故就读北海中学的乾江学生不多。那些就读廉城的都是走读生。二十华里他们朝去晚归。每天早上喝下两碗稀粥便赶着起程,直至下午课完回来,已暮色苍冥了。他们既没有午餐,便是午休也没有定处,他们分散在学校附近树荫间,枕石卧草,半复习半休息这么度过中午时间。他们每天上路时间,没有时钟,更没有手表,看看星星,望月亮,每天行到洗鱼水时,刚好听到廉中起床钟声。他们都是赤足走路,直到将近学校校门,才洗足穿鞋上课。
    抗战开始后,廉城各中学奉令疏散,乡中学生,绝大多数不能随校搬迁,被迫停学。其他青年,也以中学远离,不及升学,不胜苦闷。乾江士绅,为了培养青年,为青年谋救出路,故决定筹办乾体中学。
    乾体中学初成立,和一区一小学挤至一起,校舍仅数椽,学生也只招两班,仅及百人。解放后却发展到十多班,师生人数量及千人。校舍扩大了二、三十倍,举凡接龙观、八角亭、猪屎坡等地均划切乾中建筑校舍,校内并建有游泳池,有些时候县属中学还来此举行游泳比赛。
    乾体中学的成立,首先成立筹委会,其后改为校董会。董事有苏健今、苏匡元、林仲涟、陈濯涟、陈普耀、顾澄洲、苏则中、苏立民、洪豫麟等九人,苏健今任董事长,洪豫麟董理财经。关于办学经费,几经筹划,决定先从原有乾体学堂校产整理着手,以求节余补充,教师聘用本乡人,低薪付酬,此外尽量挖掘神堂庙产、神会基金,各姓尝产,提拔补助,集腋成裘,借资挹注。其中最大收入,即前面所说的党江小燕子学产田租及十子户网门租金提成。合并收缴学生学费,差距遂至不大。此后加意经营,便可克抵于成。因而放手开办。图书方面,除原有历年存书外,由各校董和地方人士捐赠。计大部的有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绸鉴易知录、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抄、东莱博议、字山草堂文稿(林赏亭著)等和一些零星经史子集等,此外并购置万有文库一套。至于仪器教具,为数极少,除几个篮排球和一些自制的理化仪器及标本挂图外,什么都没有了。
    过去筹办中学,是要经过先备案后立案的种种手续的,时间拖得很长。但乾体中学开办,却是一面筹备,一面招生开课,一面备案立案,因而工作颇繁重复,在广州工作的乡贤先辈,一面四出募捐,一面多方奔走,找寻关系,从而获得国民党广东省教育厅点头,才能勉成其事。其中林朱梁的奔走,借力于苏伯同、林翼中、邓世增各人的助力也多。
    有关乾体中学的备案立案表册,通过当时合浦县教育科督学郭李濡(字禹功,本乡人,曾任一区一小校长)从教育科取得表式,借用海门中学(当时校长潘荫玑)有关备案立案表册原稿作参考,由苏立圣参照草拟,送校董会核行后腾录汇报。所以乾体中学能在很短时间,由备案而招生开学而立案。
    乾体中学校董会原商定聘请合浦一中教务主任杨超兰来任乾中首任校长。杨又推荐在北海圣三一中学任教导主任的苏立柽。圣三一中学是在抗战期间由广州疏散来北海的,来北海后,从无到有,一应都是由苏立柽办理,因而办校和教学都比较熟手,故杨的条件要苏立柽同一起来乾体中学任教导主任,乾中校董会也以苏立柽是本乡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所以校董会董事们以乡先辈资格,责促苏立圣归,苏立柽先期到校。可是后来杨超兰不肯来,才改聘党江陈文源任校长。但陈也绝少到校,故校务以及备案立案工作都由苏立柽负责,甚至连校长所任外语,也要兼代。教师有罗光献、苏廷熙、冯谦、李在竹、岑雒祥等,工友为陈务显夫妇。各科用书,由学校和学生分头借用,不足的由学校翻印,翻印的计有英语、数学两科,由海汇小学教师苏立枋义务油印。当时学校经费不多,工资微薄,除外地教师外,本地教师工资很低,但因属地方事业,各人都乐意俯就,而且勤勤恳恳,卓有成效。
    当时共招学生两班,共100人,学生除本乡子弟外,其他为西场、沙岗、上洋、党江、石康、南康各地,都有学生考入乾中读书。所以当时乾体中学成立,对附近各乡镇颇有影响。当时校内教师学生颇有进步人士,教师以罗光献对学生思想进步帮助最大,学生中以郭李琳、洪琳善思想进步较突出。学生在校因受乾江文风学风的熏陶,学习颇认真,对那时的抗日救亡工作也做了不少。组织抗日宣传队、抗日歌咏队、晨呼队、戏剧队等,不仅在乾江镇上活动,也深入各自然村工作,特别是国庆节(当时是十月十日),其时乾体中学刚组成,头绪纷繁,万端待举,而全校师生在这个节日里都经过多时的筹划排练,演出抗日近代话剧和古装剧,博得地方人士赞许。再者,当时乾体中学刚成立,校内还没有国民党、三青团的反动组织,故教师和学生思想较为自由。
    乾体中学第一届招收的学生,入校时程度很不一致,外乡来校学生,大都是各校录余青年,所以教学和学习,都有一定困难,但他们孜孜向学,专心攻读,所以毕业时都具有很高文化水平。解放之初,几乎百分之百参加革命队伍,到各地工作,不少后来成为革命骨干。
    乾江中学的创办和沿革基本线索是:1901年创办乾体学堂。
    1906年改为乾体高等小学堂。
    1942年兼建乾体中学。
    1951年为合浦县第五中学(时属合浦14所公办初中之一)。
    1959年为乾江中学(时属合浦6所公办初中之一)。
    1978年为乾江中学(时属合浦13所公办初中之一)。
    1990年为乾江中学(时属合浦13所公办初中之一)。
    2002年为合浦县第五中学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