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书院文化 翰墨留香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海门书院匾
 
 
    廉州古城不但以南珠故郡而闻名于世,更是一个文明礼仪昌盛之城,尤以重教兴学,书院遍布而著称。
    廉州府书院起端于宋代,到了明清代,廉州府书院呈勃然兴起之势,且多集于府学孔庙一带,因此汇合成街,故廉州古城内有“学前街”、学宫街”、文明坊”之名,即因此起。
    明代各朝犹为注重书院建设,其间不但修复、重建了前代被毁被弃或被占用的书院,还兴建了一批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书院,著名的有以尚志书院、了斋书院、海天书院、海北书院、复初书院以及廉郡三社学的东泮、西汢、北园三书院。这些书院的建立,都有着不同的建造沿革及制规,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
    尚志书院是明代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其不但规模大,有崇正门、克复堂、崇经阁、环翠阁、号舍、射圃等,更重要的是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兴废。
明代御史陈储秀所撰的《尚志书院记》和《复初书院记》中,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
    《尚志书院记》全文如下:“廉濒海为郡,士风少振,故学宫地因泥形家说改於元妙观,而以其旧学基地易之,相传为元世事也,循袭至今,未之有改者。嘉靖甲辰胡子鳌来守是邦,询及学宫故址,慨然曰:邪正相易,直道之弊也。君子火其书庐,其居犹惧弗振也,可使之居吾居耶。且兹学宫古神圣所栖,神学士大夫肆游藏息之地,弃而兴之,黄冠之徒地,俾从容饮食於其中,彼得持其说与吾道相颉,顽儒教亦浸微矣。昔孟子有言:杨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欲熄二氏以行吾道,尚可使之居吾居乎哉。夫荒坵故址,为古圣贤游寓至地,至今犹想慕其人而重其名,犹相与表树崇扬使不至泯没,矧故学宫耶。胡子之举也,其知道矣。毁其像别其居复为书院,进诸生讲习课,肆乎其间,择学公之贤者,分经而教之,是以育才而示之也。匾其门曰‘崇正’,明其不终入邪也。堂曰‘克复’,幸其能终归於正也。知所崇斯不堕,知所复斯不失,胡子之意所存,兴学之所成,可以观其深矣。后之继今,当无忘所尚,而廉之人才其将彬彬日趋于盛矣。呼若讲馔游射之所,门堂池揭之制,因旧饬新规画周备随地更名,意义俱见,予固弗及详也,夫物之废兴,固亦有所待者,而邪之终不可胜正,君子其慎于所兴也。已矣爰作是记。”明代廉州知府张岳也作过一篇《尚志书院记》,全文如下:“廉州府学旧在城东北隅,县学附之其逼,城垣右濒故城濠,卑湫敞陋。学宫子弟屡以为一念。
    为主於中,如饥之欲食,渴之欲饮不得,所欲不已。
    夫子十五年志学所志即此欲也。又以耻恶衣恶食为志道者深戒所志所耻。学者可以反求诸心而审其从违之端矣。夫志於所不可不志则反,身有力积其功用以至明明德於天下,非有外也。耻其所不当耻,徇私袭取之弊,虽至於行一不义而得天下,必且隐忍为之呜呼严矣。今学者之所志而欲者果何事耶,其亦有同於故人乎,其否也必四有以易之易之之方,莫若亟去其所不当,耻之耻不耻,则不求不求则此志无所封蔽,摇夺如出奋之雷,骤决之水,果敢坚定其进而达於古人之学,谁能御之。胡守既成兹役,状其事,请揭之嘉名,以昭示学者,余为名曰‘尚志书院’。盖教莫先於庠,序道莫备於圣贤,今之士其操术废不正也。志有不端,所操之术适以济其私心而误天下国家者,有之矣。苟顾名思义,当惕然警省於心焉,则书院之所资於学力者,岂浅乎哉。”从这两篇碑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尚志书院在元代曾被占作寺庙之用。书院被占作寺庙之前用的还有复初书院。
    明参议张经国《复初书院记》,记其事如下:“廉州府学旧在城东北隅,县学附之其逼,城垣右濒故城濠,卑湫敞陋。学宫子弟屡以为病,图千县学於城外之南,屯迁府学於城内东南朱砂冈之阳。人府改千未几,余旋奉督学两浙之命。庙廷规制,与夫堂斋舍廨宇之类未及备而去。太守陈君乃克成之。甲辰冬,胡太守鳌又患从学者众,斋舍不能容群自弟,仍以府学旧址改为书院。申闻讲堂旁列斋舍,后为庋书之阁,门庭视途径沉邃严整。
    於是府县两庠之士,进则瞻依庙庭,而升降揖让於两序之间,退而藏修於此,又得屏纷嚣,一思虑亲师取友优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则胡君之泽远矣。
    今不远里,邮函请余为记。因思廉州余旧治也,寄语廉之多士曰:三代之学所以明伦也,礼义廉耻根於天良文章,事也本於经术,然野。而修者不协於矩,意而作者不式於道,今书院落城,尔多士尚其砥行励名,潜心载籍,勿负贤太守造就之雅意,是则余之厚望也。夫因书之以归之,是为记。”明代御史陈储秀也为之作记《复初书院记》如下:“廉濒海为郡,故学宫地因泥形家说改於元妙观,而以其旧学基地易之,相传自元世为然。嘉靖甲辰胡子鳌来守是邦,询及学宫故址,慨然曰:邪正相易,大道之不明也。黄冠羽衣者流,君子火其书庐,其居犹惧弗振,可使之居吾居耶。在昔学宫为先圣先贤灵爽所式,凭士大夫藏修游息之地,弃而兴之,俾从容饮食於其中,彼得持其说与吾道相颉,顽儒教亦浸微矣。孟自言:杨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欲熄二氏以行吾道,尚可使之居吾居乎哉。夫荒坵故址,偶为前贤所游寓,至今犹想慕其人而爱护之。矧故学宫地耶。胡子乃毁其像以其地为复初书院,匾其门曰‘崇正’,明其不终入邪也。额其堂曰‘克复’,幸其终归於正也。知所崇,斯不堕,知所复斯不迷,胡子其知道矣。”在明代教谕林建邦的《廉郡三社学记》中,我们知道了廉阳三社学的基本情况,而这都是在一般资料中所难以看到的:“古昔三代之隆,党有庠,术有序。当是时,乡无不学之家,家无不学之人。相观相养以保其天真,故难免置之野人。闾巷之女子,皆知礼义廉耻之节,而济济之硕士,靄靄之吉人,无论已欹休哉。
    今世社学之名,犹存三代乡学之遗意。廉郡自正统后,始礼社学,以寇警时闻,地方多故,徒存空名。
    为父兄者无督率之严,为弟子者无观摩之助,村塾先生之教亦苟且。怠情无复,缠绵恳恻之意於训其蒙童,无怪乎风肃之日愈也,予自嘉靖己亥秉铎于廉,窃伤学校之不振,而学校之不振实自社学之废始。今犹幸空名之尚存也。考廉阳社学有在东曰东泮,西曰西汢,北曰北园,爰廪膳於余资量为修葺。
    亦夫子爱饩羊之意也。旹嘉靖三十五年夏四月望日”明代的书院建设,激励了廉州弟子的求学热情,随之而来的是科举的成果收获。有明一代,廉州府打破了此前科举无进士的局面,连中十三名进士。有论者将之归为建了文昌塔所致,如清《合浦县志》就记载:(廉州)郡城南隅无高岗,江流斜去,形家所忌,故民无储蓄,科名也廖廖,故建塔镇之,名‘文昌塔’,取丁火之义”。其实这都是兴学教化之功效。明代的书院建设,同时也为清代廉州书院群的兴起奠下了基础。
    到了康熙年间,清朝廷就对廉州府的教学予以重视,并对教职、训导、教谕等教学官职进行了调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廉州府辖合浦县建了联珠书院,这就是清王朝建立后,廉州府建的第一间书院。联珠书院此后曾经多次重修,道光十九年重修时改称龙门书院,再后又几经修建沿用至民国后期,地址没有改变,解放后设廉州中心小学于此,这是廉州府沿用时间最长的书院,至今已有320年历史。康熙年间建的书院还有位于城西的天南书院、城南的还珠书院和了斋义学。其中还珠书院是廉州中学的前身,了斋义学是由廉州营游击(五品武官)李奕桂捐资所建的。
    雍正,乾隆两朝盛世之治,朝廷给廉州府学三年二贡的“优惠政策”。但廉州府此时的书院建设反而并不兴盛,前后七十二年间,仅于乾隆十八(1753年)在还珠书院旧址建海门书院。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十一月,廉州府建廉湖书院。第二年又建珠场书院。这两家书院都是由廉州府衙批准兴建的。应该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可惜都没有延用下来。
    道光年间,廉州府又建书院三家,即十九年(1839年)将康熙二十四年建的联珠书院扩建为龙门书院(即今廉州中心小学址)。此外还建有珠瀛书院,归德书院和石岩书院。珠瀛书院是由王、岑、韩、刘、金等姓乡绅共同捐资建立的,址在白石场,光绪三十一年改为珠瀛学堂。至1938年因日寇飞机轰炸而停办。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事,战乱纷扰,廉州府仅建宾兴馆及在福旺镇建福江书院(今浦北境、时属合浦辖)。同治年间无建书院的记录。
    到了光绪年间,廉州府建书院方又再有起色。
    光绪元年(1875年)建香坪书院(址在北海,时属合浦,后改为香坪学堂),七年(1881年)建文德书院(址在灵山平睦,时属合浦),十九年(1893年)建味经书院于东湖(即今合浦师范旧礼堂),二十五年建大朗书院(址在浦北小江镇,时属合浦)。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科举结束,此后推行学堂制度。是年,海门书院改为廉州府中学堂,龙门书院改为合浦立高等小学堂。此时,尽管书院改学堂已全面推行,廉州府内还建立了珠江书院、文治书院、进诚书院和浦江书院。
    清代廉州府共建各类书院不下三十家,这些书院的建立,奠定了廉州作为“东南文物昌盛一大都会”的文化基础条件,同时也为后世的近、现代学校制度的推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其间部分书院的建成时间如下:
    1685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建联珠书院。
    1706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建还珠书院(乾隆十八年改为海门书院)。
    1690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廉州府建天南书院。
    1816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6月,廉州府准建廉湖书院,至二十三年建成。
    1817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建珠场书院。
    1839年(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建龙门书院。
    1850年(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建归德书。
    1856年(清文宗咸丰六年),廉州建宾兴馆于府署前,建兴让书院。
    1860年(清文宗咸丰十年),建福江书院。
    1875年(清德宗光绪元年),建香坪书院。
    1880年(清德宗光绪六年),建文德书院。
    1893年(清德宗光绪十九年),建味经书院于东湖。第二年完成。
    1896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建龙文书院。
    1897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建龙门书院。
    1899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建大朗书院。
    1904年(光绪三十年),廉州府改海门书院为廉州府中学堂,改龙门书院为合浦县官立高等小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将海门书院改为廉州府中学堂。
    1907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改香坪书院为靖海区公立香坪学堂,改珠江书院为珠江区立两等小学堂。
    海门书院是廉州现存最老的书院。海门书院位西门江边海角亭旁,其前身是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创办的“还珠书院”,后又称“海天书院”原称。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廉州府知府施世骥建于府城外西南砥柱矶,五十九年知府徐成栋增建,置有学田。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府杨枝华把仅有院租充公,于是书院废止。十八年知府周硕勋改建,名“海门”,合浦知县廖佑龄前后拨上下乡南山等处田租作童生伙食费,拔冠头岭网地箔地租为掌教薪水银。此后,又先后经过嘉庆、道光、光绪间的多次重修、改建扩建,加建漾江轩、浮碧榭亭、凝碧轩、奎文阁、讲堂及后座,增建两廊房舍,左右各9间,头门3间。左厨房、右小房各1间,前楼讲堂,堂下左右学舍各3间。建卷棚下左、右学舍各3间,3间卷棚接奎文阁,阁左、右厨房各1间,阁下右学舍3间,下建登龙场,外为头门3间,门外环短墙。又增加田租钱谷以助书院经费,并加正附课额。海门书院建成后一直是廉州府的“重点学校”。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国科举结束,海门书院”改为廉州中学堂,屈指算来,从还珠书院到海门书院,再到廉州中学,共历301年,后人称“廉州中学”建校百年,其实只是指“廉州中学”改名百年,其建校历史应从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算起。
    清代廉州知府施世骥所撰的《重修书院记》,记其事如下:“国家之治,惟官得其人,民得其理而已。官得其人则庶政修,民的其理则顽梗化。而要其源皆出於学。管子曰: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夫树人而以百年为期,则渐以观摩需以岁月,然后人才之成就者多,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圣王之设学校,使有所居而安其身,有所系而悦其心,有所警动感发而成其业。国家文教,诞敷箐莪或朴之化,逮於芜荒,凡有守土之责者,岂不以兴贤育才为首务耶。廉州僻为边徼,久罹兵燹,诗书礼乐之风荡然矣。董公先构天南书院为生童肆业地,逼於湫隘,弦诵无闻,余来守是邦,下车课士,,见慧中而秀外者恒不乏人,奈因循失教振,兴无人心。窃悯之,爰相城西海角亭前地势爽垲堪立义学,奈於乙酉秋鸠工庇才,建堂室廊房,以间计者八,延师主皋,比进生徒而教之课艺论文相砥励。於是廉人粗知有学计。自乙酉至今,又历十有四年,而日就倾屺,余乃复为修葺,且扩而充之,继今以往,藏修息游有其地,庶几日涵月泳以底於成。则今日之举不为虚设而余言亦不为虚言也。诸生其共 之,合浦县教谕南海李君锡移董是役并请余记之。旹康熙无十七年戊戌”。
    施世骥创建了海门书院。书院于每年春初招县内士子50人入院,设科举制度三年一科,攻读三年毕业。海门书院的主持人(相当于当今的校长)名为山长。著名的岭南学者鲍俊就担任过海门书院山长。
    还珠书院。清代廉州知府张昭美的《重修还珠书院砥柱亭记》的记述中可知:还珠书院者,八闽施公守郡时所建,以为诸生讲学之地也。阅十余载,更建一亭,重檐复道曲栏逥廊,差峨巍然载望,江流漭漭,汨汨盘折南来,亭适当其冲,故又名其亭为砥柱亭。”建亭的发起者有司马莊、尹鹿,都是时人廉州、合浦的官员。建亭的目的是“以兴学教士为急”。鼓励诸生官吏做力挽狂澜之士。
    味经书院。旧址今为合浦师范学校。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七月廉州知府刘齐浔与县绅李怀本倡建于东湖幽胜处,当年建成。共建3座:后座为山长校文游憩之所;中座为藏书楼,楼下为讲堂,两旁为生徒学舍,花木充庭,曲槛长廊,排同雁翅;前座为大门。院内外“境静阶闲”,多士之藏修,以此称畅适”。大门以外,湖水荡漾,又有扁舟亭、清乐轩、音公祠诸名胜环峙其左。
    文治书院与廉湖书院、太邱书院同称为珠乡客家三大古书院。民国建立后,客家三大书院同时改为学堂。其中廉湖书院改称合浦大廉区立高等小学堂,太邱书院改为私立太邱学校,文治书院改称合浦大廉区立文治高等小学堂。民国一十五年(1926年)——一十九年(1930年)间,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师师长兼南路各军总指挥、第十一军军长、广东省主席的陈铭枢将军牵头署名“筹备合浦县第五中学校募捐启”发起建立合浦县立第五中学,慷慨捐资一万五千元(银元),并为该校题写校名:合浦县立第五中学”。这就是合浦公馆中学的前身了。
    关于廉湖书院的建立,时廉州知府何天衢在《新建廉湖社学碑》中是这样记述的。全文如下:“国家重奖文治,一道同风。既立学宫,复诏各道建设书院,延师儒以训子弟。而乡遂远郊,又为之立社学,社学即古之小学。成汤以训蒙士,文王以教小子而戴礼。所谓家塾党庠者也。以其距郡县学远故立于当社,俾一乡子弟往学焉。其有秀异者,则升于学谓之书社。越汉唐宋元明以乘,历代崇之。我世宗宪皇帝,御极之元年,诏粤东郡县咸成立社学,每社岁发币金二十四两,延师教课兼训宫音。时南海社学一百二十,番禺七十余,其它郡县少亦不下数十。逮乾隆中,以粤音丕变,当事者始议裁汰币项而社学渐废。
    嘉庆十九年,余来守廉,越二年六月,合浦诸生彭汉光等请曰:郡城东北百二十里,有大廉、六湖两垌,庐井万家,子弟之愿学者无从得师焉。请于两垌之交地名红岭建立社学,以惠额外弟子。’余闻之甚喜,亟为请于抚司,既得,报而乡人之好义者,诸生之与执事者咸各以其资来助,遂于二十二年正月经始,其明年六月落成。凡为门三间,讲堂三间,房七间,合十二间。庖福毕备,费制钱一百八十余万,复为拨置田亩以给诸生膏火。道光元年始克,克石为文,记其缘始,以示后人。因召诸生而告之曰:夫学莫大于立身,莫先于有耻。古人立身扬名可为我法于天下后世。而我未免为乡人是则可耻之大者也。故士之读书,非仅谨记诵文辞以钓名声干利禄而已,要在举圣贤所言皆通于心,而有之于身耳。非然者,安免如朱子所云:书愈多而理宇昧,读书勤而心肆耶!廉虽僻处海隅,然涵泳圣泽文明启久,足比隆他郡。且自唐宋以来,名世大儒多居其地,流风余韵迄今犹有存。士苟有志能博极群书,复更相激励以成其德,将举张文献之德,业催清献、余襄公之经济,陈白沙之理,举海忠介之风节,裦而有之,俾百世下闻其风者,顽廉懦立亦分内外事耳。孟子不云乎:今曰举乌获之任,亦是乌获而已,若狥俗卑下无高远之识,阁阁汶汶,蔽于时流浮薄之名,震于无足重轻之士,靡然同风溺而不返,其何有追步前贤乎?今社学初定,故为论其大要,以警诸生,使无忘今日立学本意,又以告未来,使叹慕兴于无穷也。诸生勉旃凡职事,诸人例得书姓名于石。其前后拨置膏火田亩,租入之数,详载府学碑阴。”从《新建廉湖社学碑》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廉湖书院的办学经过和规模,以及官府对其其望所在,也从中看出了珠乡客家人兴学重教的精神所在。
    的确,在史料记述中,廉湖书院的学子在科举中也颇有成绩。遗憾的是,作为珠乡客家人祖祖辈辈兴学重教见证的廉湖书院,没能像文治书院这样保持发展下去,如今只能在乱草荒野间,凭吊它的遗踪。
    清代廉州书院计有:
    珠场书院、平湖书院、和融书院、联珠书院、还珠书院、天南书院、龙门书院、珠江书院、毓秀书院、龙文书院、归德书院、香坪书院、福江书院、润珠书院、文德书院、进诚书院、三益书院、石岩书院、味经书院、廉湖书院、文治书院、西湖书院、海门书院、了斋书院、珠瀛书院、太邱书院、福录书院、随达书院、攀龙书院、述古书院、南洲书院,至德书院、咏梅书院、天禄书院、味经书院、浦江书院、大朗书院、味 纟圣书院、兴让书院。
 
    与廉州书院有关的主要人物有:
    鲍俊(1797—1851年) 是珠海香山场人,晚清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名家,被称为“岭南大才子”,为香山文坛领袖。道光二年中举人,次年取进士,其殿试试卷在进呈给道光皇帝御阅的十本之内,道光皇帝御批“书法冠场”,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山西司主事,穴官阶六品。道光十一年四月辞官归粤,定居广州,与诸名家“参与其间,亦无多让”。鲍俊晚年在家乡具有极高的威望。他以诗书画名世,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式的文化名人。
    晚岁主讲凤山书院、丰湖书院。他在廉州留有东山寺山门殿门联:宝花飞上界;灵鹫起东山”手迹和赞东山寺钟声诗:风送梵钟喧上界,雨余贝叶满东山。清声嘹亮鸣蝉静,枯坐跏趺老衲间。”并有《海角亭晚眺》诗:天南地尽海溟蒙,海角亭高锁远空。树色连云围郭绿,波光浴日射桥红。清歌渔叟惊沙鹭,终古人才感雪鸿。安得坡仙瞻万里,同敲铁板唱江东。
    施世骥 史载施世骥是福建人,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早年随其父施琅将军征战,并“备器械,输糗粮”,协助施琅准备东征。二年后他从征澎、台,立有战功。据《康熙起居注》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条记载,兵部题提督施琅题请议叙伊子施世骥以文职用”,但清廷没有同意。施世骥颇有办事能力,在具体负责筹措军需物资时,将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保证了东征舟师的后勤供应。施琅收复台湾后,留任福建水师提督,坐镇于厦门。施世骥被任命为廉州知府。
    施世骥在广东廉州知府任上,兴建义学、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为发展该地的农业生产做出较大的贡献。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廉州发生饥荒,伴随瘟疫盛行,施世骥为受灾地区发放粮食和药品,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康熙对其政绩赞誉有加,称他为官公明正直。
    李经野(1855-1943) 字莘夫,山东曹县龚楼乡土地庙村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官至廉州知府。
    李经野在廉州府任上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如捐出俸禄建味经书院、重修东坡亭、海角亭、东山寺等,最为廉州民众感其功德的就是建“惠爱桥”。当是时,廉州城内西门江上的桥梁在一次火灾中被烧毁,民众过往很不便利,为了解决这个交通难题,李经野带头集资建廉州西门江桥。桥成后,民众因其惠政爱民之功德而将此桥命为“惠爱桥”,并请李经野为之亲书“惠爱桥”制匾悬于桥上风雨亭上。李经野还豁免苛细杂捐,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兴办学校,倡导文明,还将出资将闲置的考棚园欣尝楼改建成廉州府图书馆,这是廉州第一座官办的图书馆,也是当时广东最早的官办的图书馆。
    李经野任廉州知府时,正值廉州府多事之秋,法国人借“永州教案”之机向清廷施压,坚请”合办北海至南宁的铁路,激起廉州人民愤慨,自发组织集资修路(在廉州人民坚决抵制和各地声援下,清廷外务部拒绝了法国人的要求)运动,清廷一味忍让,海关、外贸业务具为外国殖民主义者操纵,外国殖民主义者一意专行,无视中国法律章程。有一华籍职员在法国人办的邮政局做工,因一时失误,洋人强行将此员工拘捕处以刑罚。李经野了解情况后,立即前往交涉,坚持要按外交途径由当地官府处理,在遭到法商的无理拒绝后,李经野先后三次,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坚决要回此人,凛凛正气,终令洋人低首。维护了国权、人权。在清廷一味奴洋的时代,李经野这种民族气节犹为难能可贵。
    李经野三年任满,被调任湖北造币总厂总办。
    此乃权利所在,李不求自至,理当欣然就职,但他却毅然称疾归里。离开时,廉州父老箪食壶浆,长途相送,依恋之情,难以言喻。并赠“万民伞”两把,“千人匾”一块,政绩载入廉州史册。
    李经野强于著述,擅长书法,虽著述繁富,但刊印甚少,。其书法墨宝在廉州的除了所题“惠爱桥”之外,还有为东山寺观音殿韦陀殿题的对联:“身是将军心护;志归大士力降魔”。
 
    廉州部分书院古今名址对照:
    海门书院,今廉州中学;味经书院,址在今合浦师范内;龙门书院,原为联珠书院,今廉州中心小学;尚志书院,址在府学,即今孔庙;了斋书院,址在今廉州中山路;天南书院,址在今廉州中山路;珠瀛书院,址在今廉州白石场;太邱书院,址在今廉州大北街;天禄书院,址在今廉州西新桥;吟梅书院,址在今廉州青云路;至德书院,址在今廉州学前街;味圣书院,址在今廉州白石场;南洲书院,址在今廉州学前街;攀龙书院,址在今廉州学前街;述古书院,址在今廉州学前街;随达书院,址在今廉州学前街;福禄书院,址在今廉州大北街;廉湖书院,址在今曲樟;文治书院,址在公馆,今公馆中学;香坪书院,址在今北海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