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汤显祖这位明朝伟大的剧作家,人们都会想起他的传世名著“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又称《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但是很少有人提起他来北海涠洲看珠池的经历及他为此写的《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一诗。更重要的是,汤显祖的合浦之行,对他此后的为官之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按诗题所记,汤显祖是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的。至于他为什么去涠洲看珠池,在珠池看到了什么而触发他写诗寄给的“郭廉州”。这个“郭廉州”又是什么人,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汤显祖在涠洲看了珠池之后,转帆来到合浦呢?这就得从汤显祖他的仕途失意被贬说起。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在父亲的严教之下,从小便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因此种下了屡次进京赴考不第的遭遇。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万历八年(1580年),三十岁的汤显祖第四次赴京参加春试,依然名落孙山。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即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33岁的他才得以考中进士。但是汤显祖中了进士后,又因不肯趋附新任首辅申时行,只能安排在南京任太常博士,后任礼部主事。 礼部在明代是负责仪制、祠祭、主客、精膳的机构,主事是礼部中掌管文牍,分掌郎中、员外郎的事务,握有实权的正六品官员。
但是,汤显祖在任上由于看不惯官场上庸俗作风,一口气上书弹劾了宰相、大学士、御史等一大批官员,因此引起朝中权贵们的震怒,群起而攻之,必欲除之而后快,其结果是汤显祖被贬为徐闻县添注典史。这是一个品外负责县衙文牍的小吏,地位在八品县丞与主簿之下,掌管缉捕狱囚。加上又是作“添注”安置,“添注”是一种登录姓名的拟定官职,以备委用的册籍,即等候委用之意。虽然在明代,有时虽无实缺补授,添入注拟者仍可就职治事,实际上也是可有可无,无所事事的了。
对于自己的如此遭遇, 汤显祖在《答张起潜先生》信中说:“睹时事上疏一通。或曰亡震怒甚。今待罪三月不下,弟子不精不神盖可知矣。”上疏不通,反过来为被弹劾者查办处理,由此可见汤显祖在被贬这件事上所遭受的巨大的打击和折磨。
虽然汤显祖的遭遇引起了同僚们的关注和同情,南京国子监司业刘应秋用 “古来贤杰遭际,有顺有不顺” 来安慰他,并劝慰他去徐闻是“以此为锻炼,为玉成,安往而不得顺。” 但是,汤显祖还是带着贬徙旅愁离开南京,赴徐闻上任的。
汤显祖离开了南京,先到杭州,后在临川小住,回临川后,生了一场疟疾病。由于时限所迫,他不得不于九月初九抱恙南下赴任。汤显祖十一月间来到徐闻后,由于心情沉郁,前病未愈,加上水土不服,很快就病倒了。而汤显祖没有携带家属同来,异乡迁官,只身一人在天气炎热,瘴疠弥漫的徐闻,处境是非常困厄的。好在徐闻民吏素仰汤显祖的名气,对他怀有敬重之情,于是就安排他到涠洲岛去散心。汤显祖在涠洲岛上看到了传说中的珠池,感慨良多,写下了《阳江避热入海到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全诗如下:
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地倾雷转侧,天放斗微茫。
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乌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
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
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
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珠有泣,盘露滴君裳。
汤显祖在诗的一开头就点明了涠洲所处的地理区位,与高雷阳隔海相望。汤显祖来到涠洲,为什么眺望的不是一水之隔的廉州而是汪洋远望中的高雷阳呢?因为当是的涠洲属雷州府遂溪所辖。他从徐闻而来,当然是回往来时路了。
汤显祖诗中的“乌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二句,有人解释为“乌艚藏黑鬼”中的“黑鬼”,是船家雇用的东南亚水手。因东南亚土著居民的皮肤都比较黑,故称。如斯是,由此可见当时的海上作业不但具有相当规模,还“引进”了劳工,充当“竹节向龙王”的水手。
“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四句是汤显祖一气写成。诗中的“交池”就是珠池,涠洲岛的珠池早在唐代就有记载了,唐刘恂的《岭表录异》中的“廉州珠”条下记述:“廉州边海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每年太守修贡,自监珠户入池。池在海上,疑其底与海通。又池水极深莫测也。如豌豆大者,常珠;如弹丸者,亦时有得;径过照室,不可遇也。又是小蚌肉,贯之以篾晒干,谓之珠母。容桂人率将烧之以荐酒也。肉中有细珠如粟,乃知蚌随小大,胎中有珠。”
宋范成大在其所著的《桂海虞衡志》一书“志虫鱼”篇中也记述:“珠,有池在合浦海中孤岛下,名望断池。去岸数千里,望岛如一拳。池深可十丈,四周如城郭,纤细零溢生城郭外者,乃可采。岁有丰耗,多得谓之珠熟。”“望断”是合浦七大古珠池之一,海中之岛是涠洲岛。由此可知,起码在宋代,涠洲岛有珠池已是共识。
从“日射”而字中可知,此时正是日暮时分,太阳斜照才是射,斜照的阳光在海浪的映衬中反射到海岛岸边,海风吹开了水气,天青气朗间,隐约可见远处的斜阳岛。而这时,最引起汤显祖关注的是传说珠池中那颗救苦救难的夜明珠,他迫切地期待着能遇上“珠还合浦”的奇迹。“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则是汤显祖在想象“珠还合浦”时的奇丽景象。
“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珠有泣,盘露滴君裳。”在这最后的四句中,汤显祖笔锋一转,思路从“珠还合浦”的向往中,急速的提出两个历史人物,梅福与孟尝。孟尝因清廉勤政,“求民病利,革易前弊”救民于水火,成就了“珠还合浦”的传奇。梅福是西汉成帝时人,史书称起少年求学于长安,初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西汉末年,大司马王凤当权,外戚王氏控制了西汉政权。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皇太后之侄王莽封为新都侯,朝政日非,民怨四起。梅福忧国忧民,以一县尉之微官上书朝廷,指陈政事,并讽刺王凤,但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险遭杀身之祸。因此梅福挂冠而去,隐居于南昌城郊之南,垂钓于湖。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梅福料知王莽必篡政,乃隐居于南昌西郊飞鸿山学道,遁避尘世。后人赞赏梅福的高风亮节,将飞鸿山改称梅岭,并立梅仙观、梅仙坛、梅尉宅以祀之。东汉时,他垂钓之处被称为梅湖,并建梅仙祠祀奉梅福。汤显祖在诗中提起着两位先贤,正是为了表达自己要“弄绡珠有泣,盘露滴君裳”效仿先贤的心境,这也是他要向郭廉州传达的情怀。
汤显祖的诗题是《阳江避热入海到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但在诗中却没有一个字提及“郭廉州”,这正是汤显祖的忍隐之处。
诗中所称的郭廉州,即是时任廉州知府的郭廷良。
据康熙《廉州府志》记载,郭廷良,福建漳浦人,进士出身,万历二十一年任廉州知府,他“赋性敦厚,执法严肃,宽仁待下,清介自持,尤加意士类。旧有文会所久为势豪所占,力请恢复。匾曰:‘文运重光’。课士其中,捐俸供给,躬自评品。士有被屈,力为昭雪,一时文风彬彬振起。筑堤障清水江灌陆地为田二十余顷,民至今赖之。”由此可知,郭廷良在廉州知府任上,宽仕待下,清介自持,执法严正,建树颇多,史称在廉州在郭廷良的治理下,“文运重光”、“农耕兴旺”。汤显祖看了珠池,想起孟尝,写诗寄给郭廷良,除了表达充满敬仰之情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被郭廷良“尤加意士类”,“士有被屈,力为昭雪”所感动。对此,汤显祖产生了要拜访郭廷良的强烈愿望。因为,此时的汤显祖正是处于含冤莫白,贬斥他乡,孤身无援的凄苦环境中,正是郭廷良在廉州“文运重光”的口碑,使他在惆怅迷茫中看到了可以托付的希望所在。为此,汤显祖在回程的时候,不再按原路程乘船,而是专门从合浦上岸拜访郭廷良,要向郭廷良诉说心中的委曲,当然也有希望得到郭廷良“力为昭雪”的意思。
汤显祖来到合浦后,却没有见到郭廷良。他在游览了廉州风光古迹中却了解到了另一个廉州清廉的太守故事,这个清廉太守就是明万历六年廉州知府周宗武。
周宗武是临川人,与汤显祖是同乡。据康熙《廉州府志》记述:“周宗武,临川人。由举人万历六年知廉州府。廉明惠爱,捐赠四百金增城高七尺,风雨不辍。省试捐俸彻泮池,以钟龙门之水。师巫禁而民不惑,吏胥惮而民不忧。行条鞭法,殚心考订成册,以家喻户晓。圣谕有解,四礼有式,次第颁行,净峰之后,此其最者。”周宗武在任上为官清廉勤政,为老百姓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还捐钱修建廉州城,兴修水利、扩建学府等。但周宗武在任上积劳成疾去世时,家中却一无有,连安葬的钱也没有,是廉州吏民凑钱为之安葬。而周宗武的妻子则靠为人舂米、洗衣扶养孩子。汤显祖对此感触很大。他把周宗武的清廉事迹带回徐闻广为传诵,要求属下都要向周宗武学习,做一个清正有为的官员。这就是汤显祖的北海之行,使他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珠还合浦”的清廉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