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天涯埠市 廉州老街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埠市东来接海涯的廉州城
    合浦自秦汉珠市开埠,一直都是中原商贾与东南亚交往的重要集散地。历朝历代,为了加强合浦对外贸易的地位,先后设置过“媚川都”、“珠官郡”、海门镇”等直接以地域特色命名的政区机构。唐宋以来,史书更称之为:“声明文物之盛,媲美中朝,岿然东南一大都会也”。到了明清间,府城廉州古城不断扩大,周迎千丈有余”,也就是说,廉州城的周长已超过千丈,即有三、四公里长了。
    与此同时,以西门江为交通依托的各种专业街市也逐步形成,自成规模,明朝修建的街道有承宣街(今中山路),还珠街(今北河一带)等22条,清朝修建的街道有玑屯街、卫民街(今东圩)等17条。呈现了“阜市东来接海涯”、无数征商自去来”、常听欢声动六街”的繁荣景象。
    据史籍记载,当时廉州古城内的店铺商号保有量在1300多间左右,由此可见廉州街道的繁华。外地商客还在廉州建有各种各样的会馆等贸易机构。“牛圩”、缸瓦街”、蒌行街”、槟榔街”(今西华路)等专业市场街道如雨后春笋般在今阜民路、中山路、西华路一带“冒”了出来。
    廉州城因此成为盛极一时的“天涯埠市”。以西门江水运枢纽为集结的贸易带空前繁荣,天涯埠市”的商旅景观因此被评为“廉阳八景”之一,为历代的诗家词客称颂不已。
    宋代廉州团练使陶弼在诗中这样写道:商夸合浦珠胎贱,民乐占城稻谷丰。”合浦的珍珠丰收了,商家来到廉州府城内的珠市,也对珍珠的价格感到高兴。而珠民也对占城(今越南)商人运来交易的大米感到满意。这是宋代朝廷在廉州开辟了对安南的民间贸市,廉州商贸的真实写照。
    明代廉州知府朱勤的《廉州八景》诗中,就有两首是描述廉州古城的商贸繁荣景象的。
    其一《天涯驿录》:天涯有驿枕遐荒,南望交州去路长。
    地接殊方山不断,境连边塞草偏黄。
    来人络绎无圩日,行旅充盈有裹粮。
    最喜华夷归一统,共沾圣化乐虞唐。
    在诗人的笔下,地处边塞的廉州城,来人络绎无圩日,行旅充盈有裹粮。”在当政者眼中,这就是人们所期待的“虞唐”盛世。虽有夸张饰美之意,但廉州的商贸兴旺确实是事实。
    其二《埠市人烟》:市廛杂遝物交陈,更喜居民庶且殷。
    扑地阁间相上下,连城烟火自朝昏。
    饭炊山稻无饥士,酒酌村醪有醉人。
    自是圣朝多德化,熙熙民俗自还淳。
    诗中给人描述了这样一种景象:商铺和民居相掺杂在一起,呈现出高低参差的城区布局,当早晚炊烟升起的时候,城内弥漫着大米饭的芳香和自制米酒的醇香,不时的还见去祭祀的居民路过,好一派安居乐业,娱乐升平的社会环境。“扑地阁间相上下,连城烟火自朝昏。”正是廉州古城规模的写照。
    在明代描述廉州古城的繁荣兴盛景况的诗歌很多者,与朱勤同工异曲的又有廉州知府饶秉鉴的《埠市人烟》:埠市东来接海涯,市中烟火起楼台。
    几家俊宇相高下,无数征商自去来。
    民俗喜从今日厚,柴门应为故人开。
    圣朝自是多丰年,常听欢声动六街。
    西门古渡边,天涯驿路上,来人络绎,行旅充盈,阜市人烟中更见“扑地阁间相上下,连城烟火自朝昏”。阜市东来,海门连城,几家峻宇相高下,无数征商自去来”。东来西就,南去北往的商贾行旅们不再是倚树摆摊。而是在“常听欢声动六街”中做生意了,就是廉州城内的“街”。
    明代是廉州市场的鼎盛时期,并由此奠定了廉州古城市场布局。上了年纪的老廉州们都知道“圩地街”这一街名。其实,圩地街”并不是现在所指的街道,而只是“圩地”。早在明代,廉州就设有阜民圩、西门市、卫民圩等市场。初时,这些市场并不有固定日期,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只是一种货场式的交易场所。如阜民圩,西门市是靠近西门江而设的,既有河道航行的便利,又是钦廉古道的必经之中路,每当水陆货运到期时,这一带便成了货物集散地,货物销完了,交易场所就只和下一块空地。有货成圩,无货便是空地一块,用“圩地”称之,正是廉州方言的特色之处。后来随着货物集散交易的定期性,便有了约定俗成的圩日,或逢三逢五,或逢单双,有了定期的商贸交易,也就有了固定的市场。此后,除了阜民圩,西门市之外,在今阜民路一带又增设了崩坝口市场。到了民国初年,又在东较场设置了东安市场(今农垦大修厂北侧)、在大坟坡设置了西安市场,至此,廉州古城的东南西北四向都有了固定的市场。其中最大的是卫民圩,到了清中期,已发展到共有商铺二百余间。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市场分布在廉州古城的街巷里,如缸瓦街专营缸瓦(在廉州埠民南),篓行街专卖竹制品(东至北山村),槟榔街专卖槟榔(今康乐街至水产琼脂厂)等。这些都是以古市场作街名流传至今的。
    在廉州的古市场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有“牛圩”。廉州的“牛圩”始设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地址在今东山寺南面,初时牛圩的面积不大,只有两亩地左右。但是,随着牛圩的固定化及交易量不断增加,每个圩期牛市交易量增至500头以上。邻县耕牛交易也闻名往合浦牛圩集结,圩期也由初一、十五缩短为七天一期,后来曾缩短为逢农历初三、六、九日为定期牛圩,圩期交易耕牛上市量保持在800头。为了适应牛圩交易日趋扩大化和稳定化,合浦牛圩先后作过多次迁移扩建,最大时扩至十亩地,还珠村(东山寺北侧)、云塘口(合浦二中西南角)等都曾作过牛圩市场,最后又复迁回初建牛圩时市场并一直使用至今。前后沿用了150年,这在岭南市场开发史中是不多见的。
    每逢牛圩市场圩日,来自钦、廉、防、灵四属的牛贩耕夫们便赶着牛群从四面八方进入合浦,那种牛气十足的盛况,真是令人难以忘怀。
 
    雄藩海北的门楼
    廉州古城墙自宋元祐年间建成以来,经过历代的维修扩建,到了清代城墙周长已达2500米,高达11米,护城河周长3200米,宽9米。由此形成了现在的廉州老城区。廉州古城作为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府城所在,城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景物,城中的门楼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景观,而廉州府城中的门楼又有大门楼和小门楼之分。
    大门楼 是指根据廉州古城交通和防卫而设置的城门门楼,这些城门楼是经过了不同朝代形成的,主要有:东门门楼钟鼓楼,西门门楼金肃门楼,大南门门楼定海门楼,小南门门楼,北门门楼北大楼。
    廉州古城东门 原为朝天门,后又改为朝阳门,门楼称钟鼓楼,址在今廉州中山路、奎文路、水洞口,小北街(师范路口)四条街巷交界的十字街口,与廉州府衙门(今体育场至中山公园一带)紧紧相倚,在古代城池建筑中,一般钟楼和鼓楼是分开的,廉州古城的东门门楼却是钟楼和鼓楼连在一起,因此称之为钟鼓楼。据相关资料记载,廉州古城东门鼓钟鼓楼是参照西安古城钟鼓楼设计建筑的,在全国古城钟鼓楼景观中极具价值。廉州钟鼓楼一度作为合浦县广播站,1973年才被拆除,殊为可惜。
    南门楼 称定海门,又称南大门,址在今定海北路、解放路交叉处,即还珠宾馆北侧,取名定海,寓意海不扬波,国泰民安。定海门楼前是护城河入海河段,又是前往北海的陆路通道,门前有定海桥、攀龙桥、龙门桥、云龙桥。登上城门,可听海潮波声、可见桥带相映,是寄情抒怀的好去处。南门楼西去百米之隔,有小南门。小南门址在今新华书店旁白石场路口,是当时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廉州城墙时,知府以风水之故,增设此小南门,时称文明门。这就是为什么廉州城墙会开两个南门的原因。风水之说虽然滑稽,但小南门的开辟却方便了交通,有利于城郊的发展。今天的廉州城区,基本上是向南扩展,由此可见古人的先见卓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便于疏散城中民众,定海门被拆除。
    西门楼 位于中山路与西华路交界,古称金肃门,这是以地理方位、五行来取名的。金肃门前的惠爱桥原名就因金肃门而称金肃桥。金肃门靠近西门江,是海防的重点,为了防御海盗及外敌侵扰,西门楼外建月城作拱卫,城楼上又设置敌台、望墩和串楼。到了清代康熙22年(1683年)重修廉州古城墙时,又把西门楼增高3尺,添置窝铺。金肃门因此成为古城四门中最高的门楼。西门楼前有广州会馆、天后宫、华光庙、三圣宫,是人们祭祀、演戏聚集的地方。西门楼于1958年扩建西华路时被拆除。
    北门楼 古称北大楼,位于体育场北面,今城基路西路东头。北大楼面对雁湖(今北河塘),又有龙江故道河水灌入护城河。与北大楼隔护城河相望有孟尝祠、还珠亭和孟太守流芳坊、孟尝衣冠墓,东北侧即是千年古刹东山寺,别有一番风景。北大楼在抗日战争时期部分拆除,1958年修建城基西路时完全拆除,踪迹无觅了。
    廉州古城墙的门楼雄伟壮观,体现了廉州城的气势和地位,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而廉州城内还有许多小门楼,却是精致小巧,别有一番景致。这些小门楼或是建于街巷口,作为某条街巷口,作为某条街巷的分界牌楼,或是建于私家宅院的大门口,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庭院标志。这些小门楼造型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寸,似乎是随心所欲的设计,却体现出一种时代特征,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兼容吸纳性。正是这些风格不同的小门楼,为后世见证了合浦“俗有四民”中的客户居城郭,业商贾,从四面八方进入廉州古城谋生创业的历史及人文特色。在这些小门楼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三重结构式的门楼,这种门楼的结构体现出主人的做人世态。
    第一层门楼是当街建筑的,门扇对着街道,门楼不大只有普通对开门扇般大小,非常不显眼,人们经过不会引起注意。进了这个门楼之后,转侧是第二层门楼,这个层门楼要比第一层高大,建筑格局也复杂,有了绘画、瓦当、斗拱之类的装饰。走过二层门楼,转侧就是第三层门楼,这第三层门楼实际上才是整座宅院的大门,除了绘画、瓦当、斗拱之外,还有栅格帘板、花托,甚至是雕花石柱。进入了第三层门楼,才能真正了解这座宅院的规模和布局。设置这种门楼的主家,非富则贵,非商则官,属于藏富不露,显贵不扬的深谋远虑之人。
    此外,还有书院的门楼,商铺的门楼,祠堂的门楼,戏院的门楼,会馆的门楼。总之,走在廉州古城老街,细心寻觅之间,你就会从这些门楼之中感受到历史的凝重和永恒,也能从中感受到廉州古城的千年神韵、百家世相,百缕幽思。
 
    廉州古城内多奇井
    廉州古城内的古井功用各不相同,因此也留下许多关于古井的轶闻:一曰“廉泉井”原名甘泉井,相传是汉代遗迹。因井泉涌如潮,水质甘美,自汉至清一直为城内居民饮用。到了乾隆年间,廉州知府陈淮为了纪念汉代合浦太守孟尝施政廉明而使“珠还合浦”的功德,将甘泉井改名为廉泉井,还在井边立了块石碑以纪其事,廉泉也就成了人们期待廉政吏治的象征。如今的廉泉井虽然水质变差,但其寓意深刻,每过井旁碑前,总教人肃然起敬。
    二曰“东坡井”在今合浦师范校园内,清代廉州游击署前,与东坡亭相邻守望,为当年苏东坡在廉州留下的雪泥鸿迹作证。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获赦从海南儋州渡海北归,在廉州小住了近两个月,闲暇之余率城中民众挖了此井,珠城民众为纪念这位老夫子,便把此井命为“东坡井”。此后,由于岁月变迁,东坡井被湮没。到了清乾隆年间,廉州知府康基田率众“开疏城河,宣泄城内池积水,于城东隅得东坡井”,于是予以重建。并在东坡井、东坡亭前修建了东坡塘。自始以来,珠城的文人雅士,官吏迁客,临其井,登其亭,游其塘,思其人,廓然清迴间,翼然高明中,树色波光里,为一郡胜景。东坡井水质甘纯,至今尚可使用。
    三曰“双月井”井建于何时没有准确的日期记载,但从井址的位置位于清廉州府街后,万灵寺边(即城基路五金公司仓库内),应是明清之间。双月井据说是人立在井边可看见井内有两个月亮的倒影故名。双月井宽三尺,水深一、四尺、井水清冽,冬夏水位相差不大,泉涌如喷,任汲不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尚是居民常用的水井。后因自来水普及,井水少人用,逐渐被世人遗忘。只有故址存留,引起人们的怀古思情而已。
    四曰“让水井”此井在今大北街中部。据老一辈人回忆,由于此井之水有酒度,用来酿酒出酒率特别高,因此称为“酿水井”,意即酿酒之井。后人相传图简,便写作“让水”。当时城内的居民除了用此井酿酒之外,还用作镀镜。用“让水井”的水镀出来的镜面不但光滑整洁,而且经久不变质,也许井水中含有某些特殊的化学成分元素在内吧。
    五曰“硃砂井”此井据说有治疗疮疥之功效。井址在今廉州奎文路武圣宫前。天清气朗之时,探头向井内观望,可见殷红色的影像从井底涌起。据记载,这是因为井底有硃砂矿的缘故。
    但是,把井水打一来后,却又没有任何颜色和异味,反比其它井水甘纯。据传古城内居民有从井底捞取硃砂磨成浆糊状治疮疥的习惯,清代井旁立有井碑记述其事,可惜井碑已无踪迹,难辨真伪。由于“硃砂井”又处于街路上,今人为防止小孩跌进井内,现已把井口封死了,只剩下一个井沿任人凭空追忆。
 
    古城寺庙多传奇
    廉州古城的寺庙,有史记载的自晋代在南越王行宫旧址建成灵觉寺算起,历朝历代寺庙修建均有兴替。廉州古城的寺庙到底有多少?恐怕这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数字。虽然民间流传有“一寺三庵十二庙”之说,但这也只是某一时期的特指。从史籍的搜寻中得知,大部分的古寺庙都湮没,留名书籍中的也只是极少部分,而且这些寺庙也都是有名无址。可以确定的是,清末民初时期在史籍中记载的廉州古城内的各种大小寺庙超过三、四十家,现在尚能知名知址的只有十余家了。以廉州古城的方位来搜寻,具体布局如下:城东的有东岳庙,址在东门口对面,曾被用作合浦县酱料厂,规模宏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毁于龙卷风。东岳庙前有一对联很有意思:“你来了么到底是人还是鬼;他出去了始知无法也无天”。东岳庙旁就是清代的演武场,再过一里路则五谷庙,庙址大约在今延安北路一带。五谷庙再东去一里是千岁庙。廉州古城的钟鼓楼对面有关帝庙,即今奎文路的武圣宫。武圣宫曾经被用合浦县图书馆、青少年阅览室,后又租给商家卖装饰材料,乱建乱改之后,把庙中的大石柱都砸断了。武圣宫大殿内有四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可称是镇庙之宝。如果以古廉州府衙为中心计算方向,城东还有一座很重要的寺庙——万寿宫,这是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灵位的庙堂,大小官员逢节都要在此拜祭,庙址即今合浦县公安局内。
    城南有廉州府学所在的孔庙,也即是廉州中心校前的“红庙”。孔庙是廉州、钦州、雷州的最高学府,主管几府的料举员生名额,规模宏大。庙中有状元桥,下马碑等标志性建筑,可惜已损毁,孔庙也成了卖米铺、彩票站和油炸摊。
    孔庙曾作过县立第一小学,简易师范。与孔庙隔街相望的是县学宫明伦堂,址在学宫街中,即旧县委内,旧县委内还有武庙,1927年曾由地方人士发起,在武庙建戏院。城南的沙街尾(今康乐街)旧有城隍庙,建于明末清初,据记载,每逢新官上任,都要先到城隍庙祭祀以求国泰民安。
    城南门外有文昌庙,清末德国传教士在沙窝街建教堂“建德园”(今还珠宾馆内)文昌庙地块被收购改建教堂。城东南又有真君庙(二郎神庙),址在今东坡商业街。东坡商业街原为真君塘。真君庙和真君塘是廉州古城的重要景观,真君塘与东坡塘雁湖(北河塘),东湖、西湖等并称为“廉阳八景”中的“五池云影”。如今湖填庙毁,后人误把真君塘呼之为将军塘。真君庙曾作过县立第四初级小学。
    城西有三圣宫,即在下街一带,旧址在合浦基督教会教堂后。这也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庙堂。
    民国初年廉州第一间补习学校就设在三圣宫。
    三圣宫西侧有华光庙,地址在中心市场,华光庙是珠城香火最盛的庙堂之一,每年春秋二祭的活动及广府人请戏班来唱戏,都是在华光庙搭戏台。华光庙有一名武功高强的和尚叫癫和尚,带出了一班武师,以打李家拳而名扬两广。华光庙曾作过县立第六初级小学。华光庙旁有药王庙,又有天后宫。最值得一提的还有廉州天后宫。廉州天后宫是清初封海迁界时,涠洲居民迁入廉州所建,封海迁界结束后又迁回涠洲重建天后宫,天后宫却留了下来。天后宫与海角亭、魁星楼相邻,周边又有逝者亭、漾江轩、浮碧榭、观海楼、砥柱亭,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天后宫的规模也不小,海角亭前的门楼原先就是天后宫的门楼。天后宫曾作过县立第五初级小学。
    城北除了有大北街的风神庙,北河街的康王庙(康王庙曾作过县立第二初级小学,现在是廉州镇初级中学),北山庵之外,还有万灵寺,万灵寺在今体育场背后,据传当年达摩到合浦时,曾在万灵寺抄经种树,如今保子庵门前的香芒子树,相传就是达摩当年手植,后人移种过去的。城北最壮观的祠庙还有孟尝祠、还珠亭、孟尝流风坊、孟太守衣冠墓组成,地址在今力车厂(即轻化设备厂)内,孟尝祠毁于1932年。
    廉州古城内的宋代五大寺庙,即东山寺、慈云寺、接龙庵、准提庵、元妙观已有专文谈及,此不复述。
 
    名园雅事显风流
    廉州古城的老街旧巷中,至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代的建筑,如清代四合院,明代的城墙遗址。老桥旧码头,担水巷,老铺号等。除此之外,老街旧巷中还有许多冠以“园”名的建筑。
    这些“园”中有名人雅事,有重大历史事件见证。
    “绪园”,也称“绪楼”。“绪楼”二字是国民党元老,原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右任所题。
    “绪楼”位于廉州阜民南。“园”其实就是一幢独立住宅,由于其建筑格局是独立的,前后进之间有天井,在廉州方言中,这个天井也称为“园”。
    廉州人喜欢天井四周种些花草果树,养些小鸟鱼类,似是一个小花园,廉州的老街旧巷中,有很多这样的“园”,其称呼就是这样形成的。“叙楼”也称“叙园”,实际上就是一幢有天井的楼。
    这是就建筑格局而言。另外,廉州街内的“园”,大都有各自的门楼,在门楼雕塑或书写园名。如雅园,蕴园等,都是一楼一园或一宅一园。
    廉州老街中的园,也有作书院、学社、学校的。如明代的北园学社,就是在北园设立学社。
    这是明代“廉阳三学社”之一。清末民初,洋教传入,洋人建学校、医院、教堂,也随乡入俗,取名为园。1903年,德国人在廉州沙窝街买地建了一幢小洋楼作教堂,先后在此间设立过学校、医院,并将此楼取名为“建德园”。后作粤南信义会会地,现为合浦县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这是廉州街内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园”。
    最著名的名园是宋代邓园。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在廉州居住候任时,邓园的主人邓拟热心让出邓园给苏东坡居住。邓园是一个园林建筑,园内不但有茂松修竹,还有池塘假山,有长春亭和清乐轩。古人诗赞邓园“诸花张素锦、春芳无时歇”。“风泉泻幽壑,鱼鸟同旦暮”,可见景色清幽雅致。苏东坡离廉后,人们便在邓园的清乐轩建东坡亭以作纪念。
    明末清初的爱园也是珠城古代名园,地址在今中山公园至合浦师范一带,园中以莲花池为中心景区,周边建有清濯轩、观稼亭、挹翠亭和云林精舍。时称“小亭风露晚,一径稻花香”。
    爱园的东北边有还珠亭、孟太祠、孟尝流风坊、景致蔚为大观。可惜爱园也在岁月中湮没了。
    古城名池多风雅。宋、明间,由珠城的文人雅士评选的“廉阳八景”中,有“五池云彩”。诗家词客赞曰:为爱珠光媚五池,彩云浪影结深知。何当更上青云去,遍作甘霖慰我和”(明·王一鹗《五池云影》)。从诗中可以体会到当年珠城五池的湖光云影景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动人情怀。那么,当年珠城五池的具体地点是在什么地呢?要了解珠城五池位置,就必须了解宋、明间珠城的环境状况。廉州古城在唐代是街城,也就是说只有街道,没有城墙。到了宋代才建泥夯的城墙,明代建砖石城墙。唐、宋间的廉州古城只有0.65平方公里,尚没有五池。五池是宋、明间扩建城墙后才形成的。根据清代廉州古城地图的标志,这五池的不叫池,而叫湖,分别是北湖、南湖、东湖、西湖和雁湖。“池”是文人骚客们为了使之与珠池相联系而称呼的。
    北湖在廉州古城北城门内,即今廉州中山公园内,图书馆北面。北湖原与北城门外的雁湖相通。明朝以后多次扩建砖石城墙时,雁湖被引作护城河,即今的北河塘。雁湖成了北河塘之后,曾经成为西门江的航运码头之一,帆影如云,渔歌晚唱,自成一景。因此有诗赞之:雁湖有雁下汀洲,海角潮声日夜流。秋净长天浑一色,帆樯高出碧云头”。北湖与雁湖一墙之隔,登上城墙,但见湖光连环,楼台相侵,星月倒映,确是一个好去处。廉州古城墙被拆除之后,北湖与雁湖的水路也被堵塞了,成了一个城中湖,成了排洪积淤的废水池,只有当春秋雨水到来之期,北湖尚能一显湖光之姿。
    西湖是五池中最小的、也是最早湮没了的一个,因其在古城西门江附近而得名,位置约在今体育场一带。由于湮没的时间早,没有留下具体的文字记述。只有从廉州古城的地图标记中,找出它的位置所在。
    东湖即今东坡塘。东湖周边旧有长春亭、清乐轩、观稼亭、挹翠亭、云林精舍等楼台亭阁,还有爱园(公园)。东湖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官吏绅商览胜之地,诗人称之为:鱼跃池深春渺渺,鸿飞天远路渺渺”。又称“碧藻又淤鳞,明霞掠飞鹜”。后来苏东坡从海南渡海北上返京,在廉州候任,住了两个多月,坡公海外来,结庐烟水窟”。即是在东湖旁的清乐轩居住,后人便把东湖改称为东坡塘,并在塘边建亭,旁边又有苏东坡率众挖成的东坡井,景致自成,名声显赫,成为“廉阳八景”之首。东坡塘、东坡亭、东坡井曾一度湮没。到了清乾隆年间,廉州府太守康基田率领军民重修廉州街城,修建排洪设施,重挖东坡塘时发现了东坡井遗址,因此重建了东坡亭、东坡井、造福后人。今东坡塘已成了一个臭水塘。
    南湖是五湖中的老大。北与东湖相连,南与古城南门外的护城河相连。东湖西有廉州府书院集中的学前街,高廉粮库大使衙门,廉州府白石场盐署衙门。明清之际,乡人在东湖边建真君庙,祭祀二郎真君。因真君庙香火鼎盛,名声远扬,东湖也就藉名称为“真君塘”了,诗称东湖“杨柳荫移岸,花木郁葱青”。真君塘原接南门(定海门)护城河直通西门江入海,南门护城河段曾建有四座石拱桥,月明星稀之夜,三五好友,登桥抒怀,别有一番情趣。可惜,真君塘也被填平,五池云影”只剩下东坡塘和北湖了。
    历史的长河虽然冲去了廉州古城的岁月痕迹,但西门江边的古码头却像留给时代的省略号,时时向人们提示着合浦海丝路上的往事。
 
    西门江边的古码头
    西门江边的古码头多,是因为西门江边的市场多。从上新桥上游的卖鱼桥算起,有卖盐街,这是古时候专门卖盐的圩场,也算是专业市场吧。廉州的盐市在唐宋之间就是朝廷重要的盐贡基地。
    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记载有廉州盐市的经营状况。周去非称西门江“庶一水可散数州”,就是说凭借西门江(古称廉江)的水运,可解决数州人民的食盐问题。据《文献通考》记称,当年廉州盐市供应的州达十多个。宋代廉州盐货又是朝廷买马的主要经济来源,利用廉州盐税去购买马匹的资金,占了买马款的占三分之一。朝廷指定廉州每年贡盐150万斤,由此可见,运输量一定很大。作为装卸盐货的码头,也要具备的规模。
    卖盐街附近是古珠市,廉州珠市是广东古代四市之一。广东古代四市是:广州花市,东莞香市,罗浮药市,廉州珠市。廉州珠市能与其它三市并称,规模一定可观。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详细地记述了廉州珠市的状况,据称,当年他也是乘船来寻访珠市的。珠市也是建有专门的码头。
    与珠市相邻的是钦州巷,这是钦廉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官道驿站之所。古时西门江没建桥前,是靠渡口摆渡进出廉州古城的。西门江上的“西门古渡”在明朝就列为“廉阳八景”之一,明廉州太守朱勤在《西门古渡》诗中称:水通海角潮声急,路接天涯地理修”。从中可知西门古渡的气势,渡口码头作为配套设施,想来也是规模宏大。
    惠爱桥的前身是明代的金肃门桥,在桥建成之前,周边有许多码头供人摆渡,合称“四码头”。
    明代的货物集散点大都集中在“四码头”附近。明清之际,合浦纺织业发达,是朝廷对外出口丝绸织物的重点产区。光绪年间,廉州因出口生丝成绩显著,还得到了朝廷的嘉奖。由此可见,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合浦成为始发港以来,丝绸织物一直都是主打商品,合浦在其间发挥的重要作用,西门江功不可没,众多的码头可作见证。
    专业市场多,商店商户也多,一些有钱的商户为了方便,在建商店时干脆连装卸码头也一起规划建设。于是西门江两岸除了公用码头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商店自备的小码头。西门江边的码头也就成了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亮丽景观。
    廉州古城内,还有七十二庙十八坊,十五亭台楼阁榭,十二古桥,卅家书院,二十祠堂和那深深长长的担水巷,时时掀撩人们无边的怀古幽思。那一串串凝固了千秋烟云的街名,那一条条载负着百年沧桑的深巷,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延续着珠城的荣耀,记录着时代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