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茶亭
北海市区的茶亭路因曾建有一座茶亭而名。关于这座茶亭的历史,坊间有许多传闻,也因此杜撰了许多奇谈怪论。特别是关于茶亭的一幅楹联,更是弄出了二、三十个版本,虽然各个版本之间只是一二字之差,却也足见茶亭在老市民心中的影响。这副楹联是: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或往或来休嫌茶淡茶浓请饮一杯息息心头名利火;士耶农耶工耶贾耶莫忙莫速不问亭长亭短且坐片刻谈谈世上古今风。
北海茶亭建于何时?查清末梁鸿勋所著的《北海杂录》中,有“茶亭篇”专为之述,全文如下:
茶 亭
北海地只一隅,无名胜可以登览。惟埠之东二三里,林深菁密,望之蔚然,亭峙其间。是亭也,询诸土人,佥曰,先是吕祖师、李大仙乩示,此地颇佳胜,又当往来要冲,其建亭便。光绪二十三年,梁君超振、梁君凝忠等,遂劝捐兴建,即年亭成。亭中镌吕、李二仙象,盖志始也。三水孝廉梁君知鉴为之撰序;贡生梁君殿藻为这书丹,勒诸贞珉。亭颇高敞,石桌凳咸具。夏秋之交,好施者时陈茗于亭,以街路之渴者、征夫过客,少住佳。当夫夕阳在山,清风徐来,北海人士,咸登观而散步焉。亭后有庙曰普渡震宫,光绪二十四年,亦众善士捐助而建者也。座分前后,崇奉偶像,皆懔懔有生气,庙貌灿然,为北海诸庙冠。守庙有二善士,好清净,地方颇整洁,庭前鲜花芳草,四时缤纷。故廉官之临北海也,所属送往迎来,多伺候其间,冠盖相望。
从梁鸿勋的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茶亭建成的有关资料。
茶亭的建成是起于风水之说。因为当地人相信了吕洞宾和铁李拐两位仙人的“乩示” 二人扶丁字形木架在沙盘上划出字来,据说是为人决疑治病,预示吉凶的话),认为这个地段是老街的要冲之地,要盖一亭子来“挡冲”以利风水。于是,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梁超振、梁凝忠等牵头,发起劝捐集资,当年就把亭建好了。亭里还刻放着吕洞宾和铁李拐两位仙人的肖像,并立有建亭碑记,将筹建茶亭的经过刻在石碑上,碑记是由三水的梁知鉴撰写的。亭中还设有石枱石櫈,夏秋之间,还在亭中备置凉茶,供往来行人解渴之用。每当夕阳西下,老街的居民都喜欢到亭边散步或中登临眺望。亭后面的普渡震宫,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廉州府城里的官员莅临北海,人们都是在此亭举行迎来送往的仪式,非常热闹。
由此可见,建此亭的初衷是为风水之说,后来成为民众游歇的公益场所,又再成了接送官员举行仪式的地方,再而成了老街的标志性建筑。后来有人为此亭撰写了一副对联:茶甘溥帝德;亭胜驻仙踪。
由于这副对联嵌“茶亭”二名,于是后人便以“茶亭”称之,相沿至今。
民国三年(1914年),僧人弘能到普渡震宫挂单,登临此亭,感时局之纷扰写下了《北海茶亭题壁》一首:棋枰角胜日纷纷,一局雌雄固未分。
问鼎频繁奔政客,易帜早晚替将军。
禅门凛凛森兵气,海角沉沉不战云。
驻锡难寻干净土,高亭望断送斜曛。
这是至今可见的为数极少的北海茶亭诗,从中亦可知茶亭之存续。
廉州茶亭
与北海茶亭相比,廉州府城的茶亭却没有如此幸运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府城当年几座重要的茶亭至今几乎没人提起。
廉州较早的茶亭是接龙亭,位于府城南门外,因亭旁有接龙庵故名。该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官亭,来往官员均在该亭接送,市民送别朋友也相送至此握别。清咸丰年间,由当地塘兵负责置茶水于该亭内,供来往路人小憩饮用,是时该亭起了茶亭作用。接龙亭原有“接龙亭碑记”一块立于亭侧,记述建亭事迹。亭柱上刻有柱联:歇歇松松力;谈谈饮饮茶。”从这口语的撰句中可知,这是民间人士之作。接龙亭毁于1958年,碑记,亭联无存,只在老一辈民间口碑中流传。
廉州的茶亭中,能存续至今的是县城东郊四公里处的老鹤江茶亭。该亭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原为四柱砖木结构。民国初年曾毁于兵燹。民国九年(1920年)得姓杨乡绅出资重建,重建时改为六柱砖木结构的亭子,有回廊,前后石级上迭。茶亭重建后,杨姓乡绅每天派工人挑茶送亭内,供来往客商、樵夫饮用。
杨姓乡绅的善举甚得民众称颂,邑人清末贡生郭赓祥专为之撰联云:前路赤日炎炎,问君能行几步;这里凉风习习,邀你暂停片刻。
老鹤江茶亭东依老虎岭,岭下林木茂密,为廉州居民伐薪烧柴之地,樵夫过客大都在茶亭小憩、饮水,以解疲劳。登亭。
茶老鹤江亭西望廉州,古城景色一览无遗,每年春秋二游到此郊游者,莫不登此亭,饱览山色城景,文人学士,临流赋诗,日薄西山,尽兴而归。可惜,此亭在1990年代的经济开发中被毁。
廉州古城西北还有五里亭,可惜,该亭也未得保存以传后世。廉州知府李经野曾为该亭联云:廉泉煎茶留过客;茶亭送宾慰行人。
此外,在廉州古城中,还有大量的古亭阁,如:海角亭、东坡亭、还珠亭、瑞芝亭、爱民亭、惠民亭、憩亭、仰止亭、清乐轩、长春亭、观嫁亭、邑翠亭、惠田亭、大士阁、奎文阁、斗杓阁、魁星阁、三元阁、玉皇阁、生生阁等等,因此而积淀的亭阁文化更是蔚为大观。
其间,东坡亭的景观群的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绮丽。
东坡亭
在柔和的春色中,柳枝刚抽绿丝,亭畔的花朵已经争先吐艳了,把整个东坡亭掩映得严严密密,藏在红花绿叶之中。亭的四周湖水环绕,倒影相连,拱桥、凉亭、书院、老树簇拥着东坡亭在湖水中央约会,只有那逶迤而去的石径,牵动着人们的脚步,情不自禁的留恋其中。
亭之西,花架沿湖而立,正是春暖花开时节,红红绿绿间,一幢老式建筑的小礼堂被粉刷成橙黄色,格外夺目,这就是建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味经书院旧址。味经书院是珠城十大书院之一,原来的书院房产有三座,以经典、理性、词章为教学基础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朝廷命各地的书院改为学堂制,廉州府将味经书院改为工艺讲习所,成为廉州府城最早开设现代课程的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年),又改为合浦县第二高等小学,两年后合并入第一高等小学。一百多年间,味经书院与东坡亭隔着湖水厮守,像一对相恋的情侣,直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形影相随。
亭之北,曲径通幽,绿柳拂岸,花映湖光。走过风雨亭和石拱桥,在绿荫的拂引下,来到了一幢古色古香的楼房前,这是合浦师范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原名中山图书馆。说起中山图书馆的建设,还有一段故事。当时合浦县代县长李仲平因渎职而被罚款,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总司令陈济棠命令从李仲平的罚款中拨出一万元,在音公祠旧址建了一座大型的图书馆,并取名为中山图书馆。在此后的八十年间,这座图书馆就这样默默地隐掩在东坡亭背后,不愿人们知道自己身世。味经书院、中山图书馆、东坡亭隔着湖水彼此守望似在相互倾诉说着想念之情。
亭之东,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东坡井。东坡井相传是苏东坡在廉州时,见城中居民习惯于直接从西门江中取水饮食,不卫生,于是带领吏民挖掘了这口井,珠乡人为之取名为东坡井。东坡井和东坡亭曾一度湮没,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当时的廉州知府康基田在修建廉州城内的水利工程时,才发现了东坡井,并加以修复,建碑以证,才使之得以存留至今。
亭之南,东坡塘是也。东坡塘也是康基田的功劳。康基田修建廉州城水利工程时发现了东坡井之后,又通过寻访城中老人,了解到东坡亭的旧址,于是“顾念公所居不可澌灭,乃鸠工庀材,求之度之,不三旬而告成”重建东坡亭。接着,康知府又“自北而南引水,环绕东注”,建成具有排洪泄水功能的面积达百多亩的水塘,为了纪念苏东坡,也把此塘称为东坡塘。为后世形成了东坡三景,即东坡亭、东坡井、东坡塘。
正如康基田在《苏公遗迹记》所记:“廉人以东坡名其亭与井,爱公犹是也。
然夷考其时,公之折辱亦甚矣!始以隆谪,安置惠州,居二年,惠人从游者众,营居白鹤观。当事闻而恶之,益屏置琼州,极至儋耳非人所居之地。有司犹以僦官屋为不可,依桄榔树下,置地筑屋,儋人运甓畚土助之,始得安居。自古贤人君子,不遇于时,困顿抑郁未有如此之甚者。迨量移至廉,旋复徒永。计公居廉为时未久,顾何以得此于廉人也?廉人思公慕公,积至数百年之久。名其亭与井以为荣,入人之深有如此也,盖天地之正气,不容息灭;天理之在人心,无间岁时。文忠立朝大节,謇谔不回,一以结人心,厚风俗为主。天下之人,想望丰采。泊出典方州,明习吏事,凡所施设,悉与民宜。至于窜逐遐荒,转徒靡定,蹙之愈穷,处之尔泰,泊然无所芥蒂,所至无问贤愚,咸奔走而慕乐之,屺以居游之久暂移易其心哉?廉之亭与井,直与惠之白鹤观、儋之桄榔庵,同一著美,山水亦为生色也。史称公迁儋居廉,惟幼子过随待,著书为乐,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此亦足以见公之心。
而廉人爱公深而且久,如韩山韩水之传于无穷者,其来有自。为文,以勒诸石。”东坡亭西侧是扁舟亭,扁舟亭也是珠乡人为纪念苏东坡而建。亭名扁舟,寓意坡翁“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扁舟寄渺茫”的情怀。
公元1100年六月,苏东坡接到获赦量移廉州的诏令后,立即从海南启程北归,到达石城(古合浦郡地,今廉江)海岸时,因海上风高浪急无法行船,只好离船上岸在兴廉村净行院留宿。在客途阻滞中,苏东坡回顾近十年间的仕宦流放生涯,感慨之中,挥毫写下了《夜雨宿净行院》一诗: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虚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苏东坡一生遭际坎坷,宦途确如江上行舟,他的诗中也多以江上行舟借喻。如:“清风明月乘扁舟,荡桨摇撸江上游。直至中流风浪起,何时会掉泊沙洲。”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舟行瞿塘口,两耳风鸣号,扁舟落中流,活如一叶飘。”他在《答李端书》中,更是无限感慨: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扁舟亭为四柱双檐小亭是士子官宦暇日在湖面载酒、抒怀赋诗的好去处。如清知府李经野诗云:寂寞春亭晚,廻环水竹幽。两年余宦迹,一叶此虚舟。廛市城边远,烟波槛外浮。当时絃诵地,怅生仰前个。轩无清乐址,塘又属东坡。我有扁舟兴,亭宜载酒过。桥平通细草,水暖种新荷。久坐应垂钓,微躯愧笠蓑。”辛亥革命时,廉州镇台衙门的火药局爆炸,东坡亭和扁舟亭夷为平地。民国七年重建东坡亭和扁舟亭。扁舟亭建成后,曾请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题匾额。
抗日战争时,东坡亭和扁舟亭被日寇飞机炸毁。1944年10月珠乡名流士绅张国元、黄质文、邓世增、岑盛轩、许甘谱等发起集资重建东坡亭和扁舟亭,并将东坡湖一带辟为“东坡公园”,在今东坡亭东20米处建东坡公园门楼一座,门楼两侧有房。以建公园余资,在扁舟亭旧址复建扁舟亭。当时东坡公园内已有古亭三座,众汉将扁舟亭改建为半中半西的现代建筑,一可作阅览宝二可作儿童游戏宝。其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成长方形,四周有廻廊。亭建成后初作中山图书馆阅览室。
后又改作合浦电报局和茶室。亭内原有一联为: 绿柳飒飒赋歌好;扁舟悠悠可唱和。
1945年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董煜将专员公署设在东坡公园内的味经书院。董煜将东坡亭前的东坡湖四周筑石,拓宽湖边四周的路,可通汽车,称环湖路。湖边四周植柳种花,并在东坡湖南边奎文路北侧增建,东坡公园牌坊一座,牌坊为两柱单门,重檐建筑。牌坊内侧东坡湖通真君庙塘的出水处,建石拱桥一座,使环湖路四通无阻。东坡公园管理处曾置四只游艇供市民游湖。斯时,扁舟亭边泊舟,东坡亭旁赏花,东坡湖中听荷,别有一番景致。
1947年,在扁舟亭东的镇台衙旧址(即今合浦师范)建合浦卫生院。新中国成立后,合浦卫生院改建合浦师范学校,扁舟亭改作合浦师范学生教室音乐室或阅览室。1996年扁舟亭为定为合浦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东坡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万里瞻天”四个大字,这是苏东坡从海南渡海来到廉州后,游览海角亭时挥笔写下的。苏东坡亲笔手书的原迹早已湮没了。
光绪年间廉州知府李经野亲自临摹苏东坡的书法,重新仿制了一幅并制成匾,据称尽得苏东坡书法神韵,可惜该匾在“文革”中被砸烂。现在存的“万里瞻天”匾是后来人们集苏东坡字体仿制的。走过“万里瞻天”匾,迎面而来的是光绪十五年刻制的苏东坡绣像,绣像刻在一块一米多长的石板上,属阴刻工艺,因此更加突出苏东坡“风波万里”来到廉州时的坚毅与沉稳。
东坡亭内原有对联五副,其中两副的作者大有来头,一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胡汉民所书,其联云:就地建亭,共怀前世文章伯;有人载酒,要访斯州山水乡。
另一位是广西著名学者,广西大学第一任校长马君武所书,其联云:两朝政绩,一代文宗,人间威凤祥麟,浩气岂随春梦去;白浪珠江,绿波南浦,海角蛮烟瘴雨,谪星曾感夜光来。
苏东坡到了廉州后,得到了廉州吏民的热情款待,在廉州太守和石康县令的陪同下,他登上海角亭“万里瞻天”,在长春亭中尝廉州龙眼,于清乐轩里品合浦月饼,去东山寺访禅论佛,临荷花池听笙赋诗,使他一洗“静无灯火照凄凉”的孤寂失落,心境顿感开朗快慰,欣然作诗表谢意:“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苏东坡离开合浦后,珠乡人民建亭纪念,就在荷花池(即今东坡湖)建亭一座,以“扁舟”名之。后人又在东坡亭刻联记之曰:岭峤归程颖滨归约,方以扁舟出世宜兴田好事心违;惠州宅圮琼岛祠荒,只余万里瞻天海角亭高遗物在。
至今,亭中已无先贤墨宝,只有亭内的碑记在无言地诉说,引发游人无穷的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