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亭阁文化 人文荟萃(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双贞亭
    一些民间故事也在古代亭阁中得以保存流传,双贞亭就是一例。
    廉州府城城西南三里处有文昌塔,塔下有著名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汉墓群。这里长眠着二千多年前汉家征战将士和从京城贬斥来的达官贵人。2000年来,枯草荒丛,夕阳古塔相伴,没有人知道在此长眠者姓什名谁,累累荒塚之上,也没有半片残碑为这些长眠者作记。然而,古塔之侧却建有一亭,亭中刻碑记事,为两个普通的女子立传作记。该亭名曰“双贞亭”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记述着一个哀绝凄美的故事。
    清朝嘉庆年间,廉州府城中有一贡生姓林名炳章。林炳章有一女,因排行第三人皆以三姑娘称之。三姑娘自幼聪慧勤巧,深得林炳章疼爱,与诗友酒客相聚时,林也常将三姑娘带在身边,众人皆开玩笑,争与林炳章订娃娃亲。林炳章也不时的教三姑娘一些书艺画工,诗词曲赋。
    那三姑悟性高,一学即会,众人皆称她有折桂之才,可惜了女儿身,也正是应了那句“红颜薄命”,三姑娘长到二八年华,正在待嫁之际,林炳章染病身亡,撇下一门寡妇孤儿艰难度日。
    林炳章死后,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来者多是倾慕三姑娘美色和才艺,大有踏低门槛之势。三姑娘的母亲平日里很少外出应酬,根本就不知门外三尺的世态人事。在众多的提亲者当中,答应了一许姓子弟,并确定了迎娶佳期,只等吉日良辰,大红花轿临门,便把三姑嫁了出去。
    却说那三姑娘自小跟随父亲应酬于书社画坊之间,多少也闻知一些世事风情,人间炎凉。她知道母亲把自己许给许姓人家之后就暗中打听许姓人家的情况。谁知,不打探就犹可,打探得来的消息,使三姑娘如五雷灌顶。原来这户许姓人家不但没有儿子,派人来提亲并不是为了求女为媳,而是贪图三姑娘的声色才艺,已与青楼约定了高价将三姑娘买到青楼作妓。三姑娘得知许家的这一阴招,悲愤万分,本欲离家脱逃以求自由之身的,但一转想,母亲已领了许家的聘礼定金,并已支付了弟弟的读书求学费用,如果自己一走了之,必然被许家逼索追债,到时岂不是连累了母亲及弟弟?于是,三姑娘决定以死相抗来保持自己的女儿家的清白之身,以维护林家世代书香门第声誉。
    嘉庆十八年(1813年)年六月二十二日,三姑娘一早便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并将专门为外出求学的弟弟缝制的一套赴考的衣服叠好,又为母亲洗净了床褥被铺,还一直陪母亲做针线活到深夜,直到母亲入睡之后,三姑娘才换上事先准备的衣服,自已将衣服上所有的袖口裤脚密缝结实,不留半点缝隙。之后,又将发髻梳起,结结实实地扎紧,一丝不乱。
    做完了这些之后,三姑娘平静地来到父亲的灵位前上了三炷香,然后趁着夜色跳进了西门江。
    第二天,人们在西门江出海口沙洲上发现了三姑娘的遗体。令人惊讶的是,三姑娘面色如生,身上的衣服整齐紧密,头发丝毫不乱。更令人惊讶的是,与三姑娘遗体并排列在一起的,还有一个与之年龄相仿的女子,更奇巧的是,经寻访得知,该女子也姓林是党江倒流村人,也是为了逃避婚姻而自杀身亡的。乡人感念三姑娘及此林女的贞烈,于是将二人遗体运至文昌塔下,合葬在一处,并在墓旁建一亭,亭中竖贞女碑,记二女殉节之事,并取名为“双贞亭”。双贞亭占地面积约一亩,背靠文昌塔面向廉乾大道(清代廉州府城进入乾体军营的专用官道)。双贞亭三面墙体建成大拱门形,外建回廊曲栏,与西南方向的三界古庙为邻,又和廉乾大道牌坊隔路相对,构成了文昌塔、双贞亭、三界古庙、廉乾大牌坊景观群落,成为一时之胜景,可惜至今庙已被拆,亭也湮没,碑又失踪,牌坊无存,只有古塔孤耸于荒草古墓之中,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双贞女的故事还见于后人的悼念诗词或碑文,如清代和浦县令马倚元就有《挽林贞女》诗记其事:林家有女清无比,从容甘向水中死。
    在昔贫闺待字年,渍渍贤名震梓里。
    母也惛不辨莠良,恶姻缘久被人指。
    盟不可背势难全,誓将一死酬天只更深月出悄无人,密密手自缝衣履。
    慷慨堕楼赴清流,夏日炎蒸容不毀。
    有亲在堂岂轻生,女子之道当如是。
    幽光暨德不终磨,歌思祗今遍遐迩。
    名节不亡赖有此,嗟夫此真奇女子。
 
    大士阁
    除了亭台之外,在众多的阁楼中,大士阁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最辉煌的。
    大士阁又名四排楼,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永安古城的中心,因在阁楼上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大士阁的建成年代已无可考,一说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一说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虽然始建年代之说有差异,但大士阁建于明代,在清道光年间曾重修一次,是确定的。
    大士阁是由两座敞开式的亭阁相连的建筑,但其内部构造和上、下层平面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采用具有南方建筑特点的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大木构架,整个建筑以后座的四柱厅为中心,全阁坐北向南,分前后两阁,后亭高7.43米,前亭高6.38米。建筑面积248.5平方米,底层建筑面积为167.5平方米,二层建筑面积为81平方米。面阔3间,进深6间,分前后两阁,上下两层,前后阁相连通,中无天井分隔。两阁相连,浑然一体。
    上层阁楼式,下层无围栏敞开式,整个楼阁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大木构架,大木构件全部用南方铁木,主要承重结构为36根圆柱,柱基为雕刻宝莲花的石垫,其中1根立柱柱脚悬空,是全阁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
    各柱间有72条牵梁联系着,有108个矮子顶,梁柱纵横交错,全用榫卯或穿枋连接,不用一钉一铁,角柱、柱头、梁架、托脚、攀间、出檐等部位的建筑格调有明显宋元时期建筑风格。站在楼下仰望,木条上下左右穿插,最令人惊讶的是,36根圆柱支撑在入土10厘米的宝莲花石垫上。石垫下没有任何人造基础,使得整个建筑布局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协调,艺术精湛,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
    屋檐有三级挑梁,每级均有木垫子承托,亭内各梁间也有木垫子作支承。两亭檐部紧连,均为重檐歇山顶,屋顶用板瓦、筒瓦仰覆相扣。每顶有九脊,各条脊上都有精致的花纹装饰。前座的正脊正吻兽是一对展翅凌空的凤凰,脊正面中央是一幅二龙戏珠图,两条堆贴浮雕的游龙栩栩如生。
    后座的正脊正吻兽则是一对鼓目圆睁的龙首鱼身怪兽,鳞、角分明,凶猛异常。各条垂脊、戗脊的装饰更为丰富多彩。有的垂兽是仰首欲腾的蛟龙,有的脊兽是雄狮戏金钱,还有各种形象生动的鸟、兽,果、树、花卉等浮雕,把各条脊的正反两面装饰得色彩斑斓,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艺术特色,艳丽壮观。
    大士阁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更是研究南方古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自明代以来,合浦曾遭多次风暴袭击和地震摇撼,附近几里内庐舍倒塌,该阁却岿然屹立,是合浦县保存最长久、最完整的古建筑物,现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大士阁不用一钉一铁而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的鬼斧神工,倾倒了古今中外的游客,工匠名师的同时,也在民间留下了“梦建大士阁”的传说。
    大士阁是建在永安古城中心位置的,在永安古城一般乡民的心中,是古城吉祥的象征,因为大士阁的建成,在他们心中不但有着共同的寄托,还有着一个共同的神奇之梦。这个神奇之梦又是同在一个晚上。有一天晚上,永安城里的居民都做了一个梦,一个白衣仙人在问他们,要在城中建一座宫殿,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梦中答应参加修建宫殿的人,在梦中都参加了劳动,并且第二天一早起来都感到满身疲倦。令他们惊奇是,当他们来到梦中劳动工地的城中心时,竟然出现了一座宫殿。在宫殿旁还建有一排碑廊,碑廊上刻着参加建宫殿者的名字,更使他们惊讶的是,凡是前天晚上在梦中报名参加修建宫殿的人,都有名字在上面。
    而上面不刻名字的,都是没有报名参加修建宫殿者。于是,乡民们经过商议之后,根据前天晚上大家见到的白衣仙人的形象,认定是观音大士显圣在永安城修建了这座宫殿,就一致决定把这座宫殿作为观音法座的道场,即是大士阁了。据乡间传说,大士阁安放了观音大士法座后,一些当初没有在梦中报名参加修建宫殿的人觉得不好意思,就慢慢的迁走了。
    来到永安,在探访大士阁过程中,遇上健谈的老人家,除了向你大谈特谈古城和大士阁的种种神奇之外,还会神秘地告诉你一个“情况”:大士阁当年在大军(解放军)渡海解放海南岛时,还作过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指挥所。虽然林彪只在大士阁上住了一夜,但此后大士阁还一直保留着林彪用过的枱椅,只是到了后来才除去了。老人的故事言之所见,非常逼真。1951年1月,合浦确实动员全县力量,配合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做好解放海南岛的支前工作,四野的首长也曾到合浦检查,并表扬了合浦的支前工作。永安古城老人所言“林彪指挥所”之事,也成为永安古城人文的一个亮点而口碑相传。
    这就是大士阁,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和传奇,永远有绵长的思忆和寄托。
    综上所述,廉州古城的亭阁建筑,具教化记事录异之功用,其中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大量社会信息,包括史志典籍记载的史迹,为后世留下了可资参考借鉴的文化传承。
 
    魁星楼
    位于合浦廉州中学内的魁星楼,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该阁为方形尖顶三层亭阁式楼阁,高15米,底边长4.75米,占地面积约22.6米。底层为条石基脚,廊四周有檐柱。南北有两个拱门,二层四壁开方窗,三层东西开方窗,南北开圆窗,均为琉离质瓷陶窗。楼顶琉璃瓦脊、四角翘檐,檐上置座狮,座檐立凤凰,阁顶冠以葫芦。魁星楼临江而立,阁内祀奎文星君。此后又多次修建,增建了凝波轩,逝者亭、漾江轩、浮碧榭,凤海楼、砥柱亭等建筑,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对于魁星楼为何又称魁星阁、奎文阁呢,一般的资料均无详说,清代合浦贡生李廷相的《重建魁星楼碑记》,就解释了这个问题:“我廉向无魁星楼阁,郡伯徐公莅任三年载,百废俱举,尤以振兴文教为首务。壬演孟夏,乃于旧文明门上兴建魁星阁,功既竣,命相纪之郡人士,有言于相者曰:北斗第一星为魁,主兵。壁旁十六星为奎,主文。此天文家言也。宋时,五星聚奎,肇始道学,是其明验。后世僞奎为魁,复肖字象形,塑鬼状持斗者祀之。宜亭林老人有科目中人皆弗识字之诮。兹之署额,阖请诸郡伯以正其僞。复由言于相者曰:事不贵于独异,而贵于从同。政不尚于察琐而尚于识天下。魁之一己,奎之是矫异也。矫之奎使待考。寻是务琐也。务琐则隘,岂郡伯建阁之初心哉。夫鬼神曷灵灵于人心,古者,壁画琵琶,未题居士相与,神之而神,即矧今魁宿尸而祝者,殆遍海内,谅鬼神亦随人心惟转移矣。且尝考之,朱之少读书,每夕辄有多目神与之商略,学遂日进,事见朱子集序。后世谓神则魁宿,又天中记谓,东坡死后。在天为魁,是魁之为神。固无定人无定形也。北斗第一星职兵者,故名魁,而文昌星亦有斗魁戴筐之号,是魁之为名,固无定星也,又安见象焉。应文明之宿不可称魁,而鬼形持斗者,必非其真象欤。维时,相弗能决备质于公,公曰:善哉。后说之深,得余心也。相退爰志诸石,一见公之为政不衿不隘,类有如斯署阁者。公讳成栋,字翊苍,襄平人。”
 
    长春亭
    长春亭是廉阳八景之一,但由于苏东坡获赦从儋州迁廉州时曾下榻于邓氏园林的清乐轩与长春亭。苏东坡离开后,廉州吏民在清乐轩与长春亭之间建起了东坡亭而纪念之。长春亭因此而隐让于东坡亭,鲜为人知。幸而,清乾隆年间廉州知府康基田在《苏公遗迹记》中记录了长春亭的前世今生:“余治廉之明年,开疏城河,宣泄城内池塘积水,于城东隅得东坡古井。去井百弓有池百馀亩,碧水清泠,游鱼浼灂,中有二洲,立亭于上,曰东坡。里人云:此东坡当年结庐处也。考郡志,宋元符三年,文忠自雷移廉,所居有清乐轩、长春亭,擅园池竹木之胜,与廉左藏及刘仲几诸人啸吟其中。今之亭与井是耶非耶,欲问其处而风流歇绝,荒烟漫草,寻访无由,盖胜迹之淹没久矣。顾含公所居不可澌灭,乃鸠工庀材,捄之度之,不三旬而告成。临其轩,廓然而清回;登其亭,翼然而高明,树色波光,掩映于帘檐。几度间,为一郡胜概。”康基田还在其《长春亭》诗中为后人记述了长春亭的景致:孤亭屹中流,南岸交清樾。
    渚花张素锦,春芳无时歇。
    坡公海外来,结庐烟水窟,沉埋六百载,岁月飘以忽。
    怀古想胜游,苔藓剔残碣。
    仰止在高山,遗踪不可没。
    绣栭与芝楣,凌波见突兀。
    白云起蓬蓬,清泉流汨汨。
    灵旌庶来游,把酒酬江月。
 
    瑞芝亭
    瑞芝亭位于府学孔庙的泮池旁。泮池,也称月池。泮池意即泮宫之池,泮宫是古代学宫的代称,因春秋时鲁国建宫于泮水之上,后为诸侯读书的地方,到了汉代,称生员入学为入泮,泮宫也就成了学校的代称。府学中设泮池意是有科学身份的人聚集之所。泮池上有状元桥,为圆拱石桥,只有考上状元的人才能从桥上通过。“泮池夜月”自宋明以来就是古廉州的“廉阳八景”之一。泮池旁有一株古木棉树,已有数百年树龄。明正德三年(1508年)五月,泮池旁突然长出了一株五色的大灵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认为是圣朝德政所致。官府为此专门在泮池附近建了一座“瑞芝亭”。此后,又屡有五彩灵芝出现,郡民均视之为祥瑞,岁时祀之。廉州府的官员因此为之作《瑞芝亭记》,详述此事,使孔庙于庄严之中又多了几分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