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魏风吴韵传珠官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合浦廉州岭脚村三国古墓挖掘现场
 
    2003年7月30日,一座大型三国古墓在合浦县廉州镇岭脚村开始发掘。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层砖墓室,后室3.6米、宽3米,左右各有一耳室且不对称。这种墓室从结构上看很有特色,表面为双层直卷顶墓,但在甬道部分又多加了一层单层封门砖,实为三层直卷顶砖室墓,墓砖上刻有很多花纹。这座三国古墓在发掘时,发现了7个盗洞,后室基本被盗空,前室文物在被盗之前因坍塌而幸免。即便如此,这座三国古墓还出土了近百件珍贵文物,其中,前室(包含左右耳室)发掘出70多件文物,侧室发掘出20多件文物,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铁器、金器,以及琉璃饰品等,铜器中有铜甑、铜壶、铜碗、铜筷子、铜箸、铜盆、铜镜、铜钱等。根据考古认证,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瓷器有东汉遗风,器形独特,被专家称为广西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文物最丰富、器形最特殊的三国古墓。
 
    墓主身份极为显赫
    考古工作者从墓室规模和陪葬品的数量和种类初步推断,墓主的身份在当地极为显赫,其生活时间约为公元220年至280年间,时合浦为三国时期东吴属地。合浦三国古墓的发掘对认识三国古墓起到重要参考作用,对研究古代广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三国古墓中葬者谁?合浦在三国时期的社会状态、历史地位又如何?因此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要探究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合浦何时属吴。
    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孙权乘两年前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的余威,又得到董督七郡的交趾太守士燮及其三个弟弟的依附(士燮的三个弟弟当时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南海太守),一举攻占岭南。这就是史书所称的“由是岭南始服属于权”(《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也是说合浦此时也就纳入了孙权的势力范围,属于东吴辖地。从这时候起,至孙权的孙子孙皓投降晋武帝司马炎止,刚好七十年,这七十年间,正是汉武设合浦郡321年后,行政区域开始分化的重要时期,此间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孙权占据了岭南之后,对士燮兄弟优厚有加,不但对士燮加封左将军、卫将军、龙编侯,还任士燮的儿子为武昌太守,士燮的弟弟士壹不但留任合浦太守,还加封中郎将,偏将军,都乡侯。
    使得士燮兄弟更加为孙权效力。
    孙权如此看重的士燮,是何许人也?《三国志·士燮传》中记述:“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考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父赐丧阕后,举茂才,徐巫令,迁交趾太守。
    “弟壹,初为郡邮督刺史丁宫征还京都。壹侍送勤恪,宫感之,临别谓曰:刺史若待罪三事,当相辟也。”后宫为司徒,辟壹。比至,宫已免,黄琬代为司徒,甚礼遇壹。董卓作乱,壹亡归乡里。
    交州刺史朱符为夷贼所杀,州郡扰乱。燮乃表壹领合浦太守。次弟徐闻令 黄有领九真太守,黄有弟武,领南海太守。
    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
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
    “燮兄弟并列为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磐,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香者常有数十。”朱符死后,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
    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特复下诏拜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
    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权加燮为左将军。建安末年,燮遣子廞人质,权以为武昌太守,燮、壹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将。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壹时贡马凡数百匹。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权以交阯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阯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又遣陈时代燮为交阯太守。岱留南海,良与时俱前行到合浦。而燮子徽自署交阯太守,发宗兵拒良。
    良留合浦。交阯桓邻,燮举吏也,叩头谏徽使迎良,徽怒,笞杀邻。邻兄治子发又合宗兵击徽,徽闭门城守,治等攻之数月不能下,乃约和亲,各罢兵还。而吕岱被诏诛徽,自广州将兵昼夜驰入,过合浦,与良俱前。壹子中郎将匡与岱有旧,岱署匡师友从事,先移书交阯,告喻祸福,又遣匡见徽,说令服罪,虽失郡守,保无他忧。
    岱寻匡后至,徽兄祗,弟干、颂等六人肉袒奉迎。岱谢令复服,前至郡下。明旦早施帐幔,请 徽兄弟以次入,宾客满坐。岱起,拥节读诏书,数徽罪过,左右因反缚以出,即皆伏诛,传首诣武昌。壹、黄有。匡后出。权原其罪,及燮质子廞,皆免为庶人。数岁,壹、黄有坐法诛。廞病卒,无子,妻寡居。诏在所月给俸米,赐钱四十万。
    从以上的记述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到合浦在汉末至晋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相关线索:在汉末,天下纷争之际,士燮及其三个弟弟就基本上控制了交州和广州的局面,兄弟四人各任交趾、合浦、九真、南海四郡太守,处于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当时虽然还是名义上汉献帝当皇帝,但实际上已是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合浦在士燮父子的治辖下,取得了相对偏安的局面。史籍称这一时期内,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可见,中原的中下层官吏投靠士燮已成风气。有了这种偏安局面,佛教徒当然也趋而往之:胡人夹毂焚香者常有数十”。这里的胡人就是佛教徒,而且人数还不少,参加活动时常有几十人出现。
    由于士燮维护地方稳定的贡献,朝廷又下新任命,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即使“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因此,获得了汉献帝,实际上是曹操的嘉奖,被封为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时合浦属汉。
    到了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占据交州,士燮依附孙权,孙权任命士燮为左将军,士燮将儿子作为人质送到武昌,孙权又任命士燮的儿子为武昌太守。其他在合浦、交趾的子侄也被任命为中郎将。士燮感恩之余,又劝说益州豪姓率民众依附孙权(时益州属刘备势力范围)。
    孙权因此更加信任士燮,又加封士燮为卫将军,龙编侯。士燮的弟弟合浦太守士壹也跟着沾光,被封为偏将军,都乡侯。合浦等地的偏安局面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合浦特产珍珠也得到发展,珠市恢复,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更加兴旺,商品交流频繁,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士燮为了争取孙权更多的支持,经常以派使者去向孙权请示汇报的名义,送去大量的杂香、细葛,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象等珍宝,还有奇珍异果,如蕉、椰子、龙眼等,辄以千数”。而担任合浦太守的士壹,还经常向孙权进贡好马数百匹。孙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从士燮向孙权进贡的物品来看,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和合浦等地的特产,而合浦太守士壹每次都向孙权进贡的马匹竟达数百匹之多,这些被选作进贡的马匹一定是好品种。合浦不产马,这些马肯定是从其它地区通过市场交易或征调而来的,也许还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宝马。由此可见当时合浦的偏安繁庶状况。由于有了这种关系,士燮及士壹等就能够顺利地保持原有的地位与权势。此时合浦属吴,但实际上由士燮父子说了算。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已经九十岁的士燮病逝。士燮去世后,权以交趾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趾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又遣陈时代燮为交趾太守”。(《三国志·吴书五》)。这样一来,实际上全部削除了士燮家族的势力。因此引起了士燮之子士徽的不满,士微就自己署为交趾太守,还带领自己家族丁兵,拦截戴良,不让戴良上任。而这时戴良与广州刺史吕岱已都同时到达合浦,却无法按期上任。吕岱只好赶到广州,连夜发兵从海上出发到合浦与戴良会合,共同进攻交趾,不但杀了士徽,还将士壹父子共六人诱杀。这是合浦归属东吴后的第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一个在岭南经营了四十多年的士宦望族就这样灭亡了。广州的设置也撤销了,合浦郡又恢复了原来的辖地。
    黄武七年(228年),孙权将合浦改为珠官郡,加强了珍珠生产的管理和发展,并委派薛综来担任合浦太守,薛综是一个很有才能,并又勤政廉洁的官员,他上书孙权,建议加强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合浦)四郡的官员任用管理,他提出对四郡官“牧伯之任,既宜清廉,荒流之表,祸福尤甚”,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能)”《三国志·薛综传》)。此时,合浦的社会经济又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薛综也以政绩升至太子太傅。
    这次合浦改名的时间虽然很短,但这是合浦设郡后的第一次更名。公元251年,孙亮即位,公元258年帝位被孙休夺位,公元264年孙休去世,孙权的孙子二十三岁的孙皓继位,改年号为元兴。而在上一年,交趾守将叛吴投魏。交趾成为曹魏的属地。汉蜀后主刘禅投降了曹魏,汉蜀灭亡。合浦成为孙吴与司马炎相争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连续发生了的几次大战事。
    宝鼎三年(268年),孙皓派交州刺史刘俊率军向交趾发起了三次进攻,要收回时属晋武帝司马炎的交趾(曹魏政权于265年灭亡归晋),但由于郁林太守,九真太守都依附于交趾太守杨稷,刘俊不但无法收复交趾,反而被杨稷派出的军队围攻合浦,在古城开展激战,刘俊战死,剩下的军队只好退守合浦城。孙皓这次收复交趾之战,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启用一批能干的老臣及其有才干的后人,其中包括原合浦太守 薛琮的儿子薛莹等为之出谋献策。积极备战。并召集了威南将军薛羽、苍梧太守陶璜,监军李勖,督军徐存等汇集合浦,先后建衡元年(269年)、建衡三年(271年)向司马炎军队发起攻击,收复了交趾。
    天纪三年(279年)夏天,合浦太守修允的部下郭马造反,太守修允调任桂林太守。郭马率军一路追杀,攻入广州,自命都督,号称都督交州、广州军事,并继续攻占苍梧,始兴等地,形势十分危急。孙皓命交趾牧陶璜收复合浦后,率领合浦、玉林诸郡兵马向广州出发,打败了郭马,收复了广州。这一仗是孙吴政权大获全胜的一仗,但也是最后一仗。第二年(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孙皓战败投降,孙吴政权在曹魏,汉蜀灭亡之后,与司马炎西晋王朝继续对抗了十六年,是三国之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
    公元280年,即西晋太康元年,合浦属晋。晋武帝司马炎撤销了珠崖(今海南省),并入合浦。
    合浦辖珠崖之外,还辖六县。这六县是:合浦、南平、荡昌、徐闻、毒质、珠官(今徐闻一带)。六县的区域面积相当于今天的徐闻、海康、湛江、遂溪、廉江、博白、容县、玉林、灵山、浦北、钦州、防城、北海、横县。
    综上所述,合浦的三国时期前后三十九年,在战争中死亡的高级官员有:安远将军士徽六兄弟,交州刺史刘俊,交趾太守杨稷,将军毛炅、都督脩则,九真太守董元,共十多人。刘俊是交州刺史,脩则是大都督,当时攻交趾兵败后退守合浦,前者是四品长官,后者是二品大员,他们是被敌对方所杀,不可能“扶棺回乡”,只有就地埋葬在合浦。
    论述三国时期的合浦,还有三个重要的人物不可忽略,一是品尝合浦粽的曹操;二是为民请命的陶璜;三是有“三吴名臣”之誉的合浦太守薛综。
 
    曹操曾品合浦粽
    曹操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在许多地方都留有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和人文典故,如洛阳的五色棒,观沧海的碣石诗,大乔小乔的铜雀台等等。曹操品尝过合浦的粽子,也是记诸史料中的一段佳话。
    曹操品尝过合浦的粽子,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当年曹操南征北战,大小战役数百,他还有闲情逸致来合浦曾品尝粽子?事实上,曹操品尝合浦粽的事情并不是谁的虚构,而是记载在《南方草木状》一书中。
    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南方草木状》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南方草木状》是晋代广州太守嵇含在广州任职期间,搜集整理的一本记录岭南植物生长状态的专著。这本书较详尽地记录了当时岭南一带植物生长的种类、作用与分布情况,是后世引证的重要范本。其中有很多关于合浦植物生长的记录,如该书记载的大廉山杉叶传奇,成为后世许多著名文人抒怀引证的喻体;该书记载的“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也被后世的经典著述如《岭外代劄》等反复引证。《南方草木状》中还有“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吴黄武中,江夏李俣以罪徙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吉利者,偶得是草,与俣服,逐解。吉利即遁去,不知所之。俣因以济人,不知其数,遂以吉利为名”的详细描述,从以上的记述中得知,早在晋以前,合浦出产的许多物产就被人们认识,并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或作食品,或作药材。曹操曾品尝过的合浦粽,也是记载在《南方草木状》中的:益智子,出交趾合浦。建安八年(203年),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子粽饷魏武帝”。这个魏武帝就是曹操。“饷”,就是用美食来款待贵宾,也就是说 交州刺史张津把用合浦益智子制作的粽子当作美食来款待曹操。
    这里,涉及曹操曾品尝合浦粽子三个人物中,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献帝丞相曹操。一个是交州刺史张津,一个是广州太守嵇含,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因此,这段记述是可信的。
    建安八年(203年),时曹操以汉献帝丞相之尊为争夺天下而忙于战冀州、征刘表,忙里偷闲还举办过一场颇被时人议论的婚礼,他老人家肯定是没有空闲为品尝粽子而到合浦一游,而是“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子饷魏武帝”。张津是交州刺史,又怎么会牵扯到合浦益智子粽来呢?原来,根据汉代的行政区域设置,分天下为十三部州,每部州设刺史,部州下领郡国共103个,交州刺史部领南海,郁林,苍梧、交趾、合浦、九真、日南七郡,时尚没有广州。广州是三国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分合浦以北设广州才有名的。张津作为十三部州之一的地方行政长官,而且又是曹操亲自指任交州刺史的,曹操派张翔出使交州,联络张津和士燮时,交州的许靖,在托张翔转交给曹操的书信中也曾经一针见血地谈到:(张津)亦国家之藩镇、足下(曹操)之外援也。”由此可见二人交情不一般,张津要见曹操并不是难事。何况合浦的益智子有健脾益胃的作用。且又芳香沁人。后来的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称益智子有“主治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的功用,可与龙眼相同。而史书记载中,曹操也曾有“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之症。张津把具有食疗作用的合浦益智子制作的粽子“饷”曹操,当然是出于关心之情,是正常的,何况张津还是朝中权贵的亲戚呢!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合浦等地是壮族先民聚居的区域,早在东汉时期就开始用益智子与糯米混在一起包粽子。至今,合浦的客家人还有用益智子和吉蒌叶一起包糯米粽的习惯。作为一种集食疗于一体的地方特色食品,合浦的益智子粽与合浦珍珠,合浦荔枝,合浦龙眼、合浦中秋猪仔饼一样,成为当时时尚的送礼佳品而列入史籍记载之中,可见合浦物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也为合浦的历史人文增添了光彩。
 
    为民请命的陶璜
    陶璜,字世英,丹阳秣陵人。史称陶璜有谋策,周穷好施,能得人心,仕吴历显位。孙皓时,璜为苍梧太守,是孙吴政权的重要将领。时,交阯太守孙谞贪暴,为百姓所患。而地方豪强又借机起兵争夺。郡吏吕兴杀了孙谞以郡内附,因此当了兴安南将军、交阯太守。不久又被下属功曹李统所杀,一时间,争斗混战不休,战乱祸及合浦。
    永安六年(263年)交趾郡将叛吴投魏,交州被魏吴各占一半,以合浦为界,合浦以北含合浦为广州,为吴国范围。合浦以南为交州属魏国范围。合浦因此成为吴、魏相争的焦点。宝鼎三年(268年)吴主孙皓派遣陶璜率军驻合浦与曹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陶璜带领军队英勇奋战,经过反复激战,夺回了合浦,稳定的局面,为东吴立下大功而升任交州刺史。接着,陶璜又以合浦为基地,发兵收获交趾、九真、日南。在这次战役中“璜夜以数百兵袭董元,获其宝物,船载而归,珝乃谢之,以璜领交州,为前部督。璜从海道出于不意,径至交阯,元距之。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甚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以前所得宝船上锦物数千匹遗扶严贼帅梁奇,奇将万余人助璜。元有勇将解系同在城内,璜诱其弟象,使为书与系,又使象乘璜轺车,鼓吹导从而行。元等曰:象尚若此,系必去志。”乃就杀之。珝、璜遂陷交阯。吴因 用璜为交州刺史”。滕修数讨南贼,不能制,璜曰:南岸仰吾盐铁,断勿与市,皆坏为田器。如此二年,可一战而灭也。”修从之,果破贼(《晋书·陶璜传》)。
    吴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夏天,合浦太守的部将郭马兴兵作反,一举攻入广州,自称交、广二州都督。地方官府集合南海、始兴等府一万多兵力也无力抵抗郭马的进攻。后得陶璜出兵解了危急,并领合浦军事,不久升为武昌都督。史载孙皓“征璜为武昌都督,以合浦太守修允代之。交土人请留璜以千数,于是遣还”。(《晋书·陶璜传》)由此可见陶璜在交州、合浦地区的声望,及其深得民众爱戴。
    陶璜的高风亮节还表现在他不顾一己得失,感于为民请命。《晋书·陶璜传》中有这样的记述:“皓既降晋,手书遣璜息融敕璜归顺。璜流涕数日,遣使送印绶诣洛阳。帝诏复其本职,封宛陵侯,改为冠军将军。
    吴既平,普减州郡兵,璜上言曰:交土荒裔,斗绝一方,或重译而言,连带山海。又南郡去州海行千有余里,外距林邑才七百里。夷帅范熊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且连接扶南,种类猥多,朋党相倚,负险不宾。往隶吴时,数作寇逆,攻破郡县,杀害长吏。臣以尪驽,昔为故国所采,偏戍在南,十有余年。虽前后征讨,翦其魁桀,深山僻穴,尚有逋窜。又臣所统之卒本七千余人,南土温湿,多有气毒,加累年征讨,死亡减耗,其见在者二千四百二十人。今四海混同,无思不服,当卷甲清刃,礼乐是务。
    而此州之人,识义者寡,厌其安乐,好为祸乱。
    又广州南岸,周旋六千余里,不宾属者乃五万余户,及桂林不羁之辈,复当万户。至 于服从官役,才五千余家。二州脣齿,唯兵是镇。又宁州兴古接据上流,去交址郡千六百里,水陆并通,互相维卫。州兵未宜约损,以示单虚。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臣亡国之余,议不足采,圣恩广厚,猥垂饰擢,蠲其罪衅,改授方任,去辱即宠,拭目更视,誓念投命,以报所受,临履所见,谨冒瞽陈。’又以‘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而吴时珠禁甚严,虑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又所调猥多,限每不充。今请上珠三分输二,次者输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讫二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并从之。
    在南三十年,威恩著于殊俗。及卒,举州号哭,如丧慈亲。”在晋武帝“普减州郡兵”的时候,陶璜作为一个前朝将领,他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为合浦珠民的生计,不惜犯颜上书给皇帝,请求给珠民以生产、贸易的条间。这是十分难得的。
 
    “三吴名臣”薛综太守
    三国时期的合浦太守薛综,是一位坚持清正廉明治政的官员,同时他也是一位尊重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的开明太守,史称其为三吴名臣。
    薛综是沛郡人(今安徽濉县人),少年时薛综能够背诵四书五经,长于写作各类文赋,很早就考得了秀才的功名。后因汉末天下大乱,薛综和宗族亲戚一起来到了郊州(汉末交州辖合浦、南海、郁林、苍梧、九真、日南、交趾七郡)避难。薛综到交州境地后,仍然勤于求师研学,名声传于州郡。孙权获得了交州之后,慕名请薛综出仕,任命薛综担任谒者仆射(京城中掌握礼宾仪事务的官员,秩比千石)一职。后来,受薛综命随交州刺史吕岱出征岭南,在平定边患,巩固边境安全的征战中立有战功,被任命为合浦太守,由于在合浦太守任上治郡有功,不久就被升为五官中郎将(京城中负责宫殿保卫的官员,秩比二千石)。
    薛综任合浦太守期间,正是三国逐鹿之时,合浦郡境是吴、魏争夺的战略要地,加处地方各种势力的利益纷争,各种战事不断。地方上的一些官员为了早日得到升迁机会,利用合浦盛产珍珠,又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对外贸易中心的便利,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裁取供办”,薛综上孙权疏)也就是说,地方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搜括民财珍宝,作为进贡取宠,升官发贩的本钱。薛综到任后,深入了解民间疾苦,调查官吏的贪赃枉法行为,将调查情况据实直接上疏孙权,指出地方官员敢于“多自放恣,数反违法”,长吏之选,类不精核”,就是因为依凭当地的丰富物质和进口珍宝,投上司所好,大肆搜刮,以至于聚怨积愤,引起民变,造成地方的动乱。为此,薛综建议孙权“不必仰其赋入”,同时要加强对地方官员任用选拔的考核监察。提出:牧伯(太守)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建议“朝廷忽轻其选”,不可不察”。薛综的秉笔直书,引起了孙权的重视,并“从之”。
    据史籍记载,薛综在合浦任上“治郡威惠兼行,民獠爱之”。这就是对薛综尊重少数,维护民族团结的政绩的肯定。在当时,包括合浦在内的交州地区是少数民族、中原移民、土著居民和迁徙流放的“罪人”杂居之地。由于战乱不停,官府很少顾及民间的礼仪教化,一些民间习俗还处于原族群状态,如“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三国志·吴书薛综传》)。“獠俗女子,嫁后别相然诺,即与相偕”(明崇祯本《廉州府志》)。这种族群习俗在得不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易以为乱,难使从治”。针对这种状况,薜综一方面“建立学校,导之经义”,另一方面: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也就是开设学校,引导当地族群学习文化知识,学会中原农耕技术和生活礼仪。对于少数民族居民一时间间接受不了新的规章制度,而出现的反抗、抵触行为,薛综并不急于用武力去解决,而是“方略智计,稍以渐治”,借之形势,责其成效”。(《三国志·吴书薛综传》)。也就是说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的前提下,尽量通过说服教化的办法去引导。更重要的是,薛综能够身体力行,严于律己,用他自己的话说,能够做到“国之安危,在于所任”。基于他的清廉勤政业绩,孙权对其敬重有加,升任他为太子少傅(三国时为太子的师傅,秩第三品)。《廉州府志》记其称:治郡威惠兼行,民獠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