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四频道专题节目组在合浦县进行了一系列的民间文化采风拍摄活动,深入有关乡镇拍摄合浦的春节年俗和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节目组还专程驱车一百多里,前往公馆镇陈胡公祠拍摄公馆木鱼《金牡丹》。本来鲜为人知的《金牡丹》,一时间成为人们热烈的关注和议论的话题:中央电视台四频道专题节目组为什么要来拍摄《金牡丹》,金牡丹》的魅力何在?公馆木鱼《金牡丹》,是客家木鱼表演体系中的一种演唱形式,因其采用客家木鱼的表演方式,演唱的是清代嘉庆年间,在合浦公馆客家生活中发生的传奇故事,而这个传奇故事中女主人翁的名字就叫金牡丹,在长期的演绎流传中,民间相沿引用金牡丹的名字作为曲调名。因此,金牡丹》在客家木鱼的表演体系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以特定的内容和地名命名的《公馆木鱼金牡丹》,成为客家木鱼表演体系中派生文艺形式。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史料的湮没以及民间艺人的断层,《公馆木鱼金牡丹》已经鲜为人知。其能在民间流传下来的,只有极少数民间艺人的口传片断,这些口传片断在各个场合的表演中又因各取所需而以讹传讹,在演唱中已经不再是叙述金牡丹历史典故,失去了《金牡丹》原本的面目,只剩下客家木鱼的演唱形式中的某种曲调。如今,了解金牡丹典故的人少之又少,能完整演唱《金牡丹》的民间艺人已是凤毛麟角。
要了解《金牡丹》的来龙去脉,就得先了解廉湖书院。
廉湖书院、文治书院、太邱书院并称为清代珠乡客家三大书院。文治书院因陈铭枢将军捐建合浦五中(公馆中学)而名;太邱书院因其规模庞大,助学机制而名;廉湖书院因其童生闹县学而引出“金牡丹”而名。民国建立后,客家三大书院同时改为学堂。其中文治书院改称合浦大廉区立文治高等小学堂,廉湖书院改称合浦大廉区立高等小学堂,太邱书院改为私立太邱学校。在岁月更替风雨的洗刷中,文治书院得陈铭枢将军捐建中学成为今天的公馆中学。太邱书院被挪作幼儿园之后,多年失修闲置,几成危房。廉湖书院则被荒弃于山岭之间湮没了,人们只有在论及清代“童生闹县学的事件”和“金牡丹”的事典时,才偶尔提及它的名字。
据《廉阳轶事》记载,廉湖书院的倡建者之一陈卿钦,字兰亭,六湖人。书中称其“性颖悟,文字为乡先辈所重”。陈卿钦的生活却极为俭约而轻财好施,他在乡间开设课馆教育子弟,为了让子弟能就近读书深造,他与族中的乡贤一起,发起集资筹建廉湖书院和太邱祠。鉴于陈卿钦的学识和人品,投在他门下求学的学生很多,史称他“授徒传业从之游者多所成就”。而他在廉湖书院执教期间,发生了一起童生闹县学的事件,尤见他的高义品格。童生,是指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中,凡是没有通过考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人,不论年龄老少,均称童生。县学是地方学校,也称儒学。清代的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这种考试是县试,清县试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要取得出身的童生,向本县礼房报告,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一般考五场,也有四场或六七场者,各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等。
参加童试的人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廉湖童生闹县学的事件发生在清代嘉庆末年(1820年),至于为什么要闹县学,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述,只是记述几十名闹县学的童生因此被官府逮捕关进了监狱。陈卿钦闻讯后立即以自己的全家性命担保,保释这些童生回书院继续学习。保释期间,这些童生没有一人脱逃,至保释期满后全部重回监狱。在这些童生重回监狱期间,陈卿钦又挺身而出积极为这些童生向上申诉,终于得以无罪释放。后来,这批童生积极奋发,大多取得了科举功名。
至于“金牡丹”的事典传说,则来自与闹县学的某童生的一段男女恋情。
在民间传说中,这批童生在县学期间,其中某童生与府城中金家小姐相识至相恋。闹县学事件发生后,这批童生全部被关进了监狱,某童生与金家小姐因此而断绝了联系。那金家小姐名牡丹,金家在廉州府城内是排得上号的富贵家族,金家祠堂在府城更是有四大祠堂之一的称号,由此可见金家的财势。
金牡丹突然没有了那名童生的消息后,很是焦急,在多方托人打听无果的情况下,有人向金家提出了一条“妙计”:就是出钱请散落在府城周边的乞丐都收拢起来,每天四处打探童生的下落。为了方便联系和传递消息,乞丐们一边走一边敲打着讨饭的瓷砵瓦碗高声呼唤着某童生的名字,终于探听到了某童生因闹县学被关进监狱的消息。于是金牡丹就请其父出面,将某童生保释出狱。后来某童生奋发求学,考取了功名迎娶金牡丹,有情人终成眷属。闹县学的童生们回到公馆后,将这段姻缘编成山歌后用客家木鱼曲调广泛传唱。因为此事是因金牡丹而起,故以金家小姐之名取名《金牡丹》。《金牡丹》演唱时,在每段四句的后面,都以“你呀呢呀金牡丹,一对鸳鸯对凤凰,牡丹花”来加重唱腔感情作为结尾。
由于《金牡丹》以客家木鱼作为套曲,因此在表演形式上基本上是沿用客家木鱼的程式。
客家木鱼形成于何时,没有准确的年代客考。作为客家民系的民间文艺形式,从客家木鱼的曲调来看,明显带有中原民歌的色彩,其曲调风格与当地的本土民歌如老杨公、耍花楼、疍家民歌等有明显的差异。在表演形式上,人数也不像本土民歌多为二人对唱表演,客家木鱼可以一人表演,也可以多人一起联唱表演。在唱腔的句式唱词方面,也不像本土民歌那样局限于七字句、五字句,因为没有起兴和开山头的局限,而是开门见山就唱起来,因此节奏感更加显得轻快明朗。在伴奏方面则有固定的乐器,如快板、木鱼等,这都是中原民间表演中常见的乐器。由此可知,客家木鱼是由客家人从中原带过来的民间文艺形式。而《金牡丹》则是用客家木鱼这个表演形式来演绎出自合浦客家人的民间传奇故事,其本身就有这固定的传播语言(客家话)、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有别于传统的客家木鱼,因此而被称作《公馆木鱼金牡丹》或简称《金牡丹》。在合浦的民歌形式中,在表演过程时,民歌手可以根据需要临场发挥,发挥得越淋漓尽致就越能体现出歌手的艺术才能。唯独《金牡丹》的表演是要求歌手能够完整地演绎故事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歌手们在表演客家木鱼时,普遍把“你呀呢呀金牡丹,一对鸳鸯对凤凰,牡丹花”作为每一句段的结尾,从中作为转接下一句段的套句,不再是完整地演绎金牡丹的事典,而是成为客家木鱼的套曲,也和本土的其它民歌形式一样,在表演是可以根据需要编写内容唱词。这种客家木鱼因此又称为公馆木鱼。
随着《金牡丹》及公馆木鱼的广泛传唱,其影响远远超出的合浦本土,而向周边的客家地区传播,《金牡丹》的内容情节也因此出现了多种版本。这些版本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金牡丹》所具有的主题思想和人文特色,影响了《金牡丹》的艺术形象和感染力。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差异:一是反抗暴政;二是才子佳人。
在反抗暴政的版本中,是说明代嘉靖年间,秀慧淑贤的民间女子牡丹花被廉州府衙的贪官张五爷强抢入府,霸占为妾。
廉湖书院十多位书生得知此事后,挺身而出,冲向官府抗议,因而被抓进了牢房。乡亲们为了鼓励书生们见义勇为的精神,捐资给书生们在牢里一边斗争,一边苦读诗书,最终逼张五爷释放了书生们和牡丹花。出狱后,书生们正好赶上科场应试,他们中有人中了举,乡亲们大摆酒席庆贺。席间,艺人们编写了“牡丹花”传唱作贺,从此,牡丹花”便成为群众喜爱的曲调流传下来。
这个反抗暴政版本的时间与童生闹县学及金牡丹历史事典的时间不符,政治因素掩盖了文艺因素。在这个版本中,称书生中有人中举,为此而编“金牡丹”庆贺而流传。其实,这些童生即便在此期间考试及格,也只有秀才的功名,而不是举人。何况,根据当时的科举制度,取得出身的童生,向本县礼房报告,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本人没有不良行为,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才可以参加或取秀才资格的考试。童生闹县学之举,在当时已失去了考秀才的资格,更不用说中举了。
因此这个版本的“金牡丹”缺乏合浦《金牡丹》产生所依存的历史条件和意义,不具有合浦客家的特色。
在才子佳人版本中,说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广西博白县有一名叫缪单坊的书生到廉湖书院求学。在求学期间,缪单坊与来自广东高州的该书院老举人金先生的独生女儿金牡丹一见钟情,互生情愫并订终身。双方约定,缪单坊中举之时便是两人喜结良缘之日。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缪单坊终于中举。但就在缪单坊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到廉湖书院找金牡丹时,金牡丹已不知去向。目睹人去院空,缪单坊心情澎湃,便用宫调套词谱出了用客家话演唱的《金牡丹女·书院情》。此曲一经唱出,便在书院中传播开来。同时,缪单坊为寻找金牡丹女,以此曲教会当时的戏班和乞丐,并赠了一定的酬金,让他们四处传唱,以歌传情寻友。就这样,金牡丹女·书院情》首先唱响了当时的大廉垌(曲樟)和六湖垌(公馆),后又广泛流行于两广客家人聚居地,尤其在今合浦曲樟、公馆、白沙等地广为传唱,几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这个才子佳人版本,在一定程度上套用了清代廉州府“双英坟”的事典情节,因此没有反映出清代嘉庆年间,因合浦廉湖书院童生闹县学而引出金牡丹事典的历史史迹,因此,也不是合浦客家的《金牡丹》。
关于合浦廉湖书院的史迹,廉州知府何天衢在《新建廉湖社学碑》中是这样记述的。全文如下:
新建廉湖社学碑
清·嘉庆廉州知府 何天衢国家重奖文治,一道同风。既立学宫,复诏各道建设书院,延师儒以训子弟。而乡遂远郊,又为之立社学,社学即古之小学。成汤以训蒙士,文王以教小子而戴礼。所谓家塾党庠者也。
以其距郡县学远故立于当社,俾一乡子弟往学焉。其有秀异者,则升于学谓之书社。越汉唐宋元明以乘,历代崇之。我世宗宪皇帝,御极之元年,诏粤东郡县咸成立社学,每社岁发币金二十四两,延师教课兼训宫音。时南海社学一百二十,番禺七十余,其它郡县少亦不下数十。逮乾隆中,以粤音丕变,当事者始议裁汰币项而社学渐废。
嘉庆十九年,余来守廉,越二年六月,合浦诸生彭汉光等请曰:郡城东北百二十里,有大廉、六湖两垌,庐井万家,子弟之愿学者无从得师焉。请于两垌之交地名红岭建立社学,以惠额外弟子。”余闻之甚喜,亟为请于抚司,既得,报而乡人之好义者,诸生之与执事者咸各以其资来助,遂于二十二年正月经始,其明年六月落成。凡为门三间,讲堂三间,房七间,合十二间。庖福毕备,费制钱一百八十余万,复为拨置田亩以给诸生膏火。道光元年始克,克石为文,记其缘始,以示后人。因召诸生而告之曰:夫学莫大于立身,莫先于有耻。古人立身扬名可为我法于天下后世。而我未免为乡人是则可耻之大者也。故士之读书,非仅谨记诵文辞以钓名声干利禄而已,要在举圣贤所言皆通于心,而有之于身耳。非然者,安免如朱子所云:书愈多而理宇昧,读书勤而心肆耶!”廉虽僻处海隅,然涵泳圣泽文明启久,足比隆他郡。且自唐宋以来,名世大儒多居其地,流风余韵迄今犹有存。士苟有志能博极群书,复更相激励以成其德,将举张文献之德,业催清献、余襄公之经济,陈白沙之理,举海忠介之风节,裦而有之,俾百世下闻其风者,顽廉懦立亦分内外事耳。孟子不云乎:今曰举乌获之任,亦是乌获而已,若狥俗卑下无高远之识,阁阁汶汶,蔽于时流浮薄之名,震于无足重轻之士,靡然同风溺而不返,其何有追步前贤乎?今社学初定,故为论其大要,以警诸生,使无忘今日立学本意,又以告未来,使叹慕兴于无穷也。
诸生勉旃凡职事,诸人例得书姓名于石。其前后拨置膏火田亩,租入之数,详载府学碑阴。
何天衢在《新建廉湖社学碑》中说:嘉庆十九年(1814年),我来到廉州当太守,第二年的六月,合浦诸生彭汉光等向我请求说:‘廉州府城以东一北百二十里的大廉、六湖两垌,虽有万户人家聚居,但子弟们求学却找不到老师教导,希望能在这两垌交界的红岭建立社学,以使不能到府学读书的子弟能就近求学。’我听了他们的请求后非常高兴,很快就向抚司汇报,得到批准后,告诉了乡中平时乐施行善的人,大家都非常乐于出资相助,在二十二年正月开始动工,第二年六月落成。共有门厅二间,讲堂三间,房七间,合十二间。”这就是廉湖书院建立的历史背景。从《新建廉湖社学碑》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廉湖书院的办学经过,时间和规模,以及官府对其的期望所在,也从中看出了珠乡客家人兴学重教的精神所在。的确,在史料记述中,廉湖书院的学子在此后科举中也是颇有成绩。但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参加闹县学的童生已无考试资格。所以,《金牡丹》是明代嘉靖年间为了庆贺书生中举而编写表演,因此得以流行传播,而乾隆年间高州、博白才子佳人之说都是不符史迹的。
由于长期以来对《金牡丹》缺乏挖掘、整理、保护,《金牡丹》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残缺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金牡丹》目前所处的各取所需,各立山头,以讹传讹的现状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规范,将使这个合浦民间文化瑰宝沦为非驴非马、面目全非的“李鬼”而失去应有的文化价值。
为了挖掘抢救《公馆木鱼金牡丹》,合浦的文史研究者和民间艺人一方面努力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对金牡丹的事典记述进行着长期的跟踪搜寻,一方面在客家民间老歌手中进行搜集整理,在史料文字记述以及民间老歌手口头传述中取得了较为的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此次央视四频道拍摄的《公馆木鱼金牡丹》,由廖烈莲、钟英、陈秀兰等三名客家民歌手分别演出。其中由曾被誉为“合浦客家刘三姐”的客家民间老歌手的传人廖烈莲表演的《公馆木鱼金牡丹》因尽得真传,在唱腔和唱词方面都保留了浓郁的原生态韵味,赢得了央视四频道节目组编导的称赞。央视四频道拍摄的《公馆木鱼金牡丹》,将在兔年春节期间向国内外播出。这不但是一次向全世界介绍合浦民间文化的极好机会,也将有力地推动《公馆木鱼金牡丹》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完善。同时也将为2012年在北海举办的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增添亮丽的色彩。合浦本土的文史研究者和民间艺人表示,一定要趁此机遇,继续努力,尽快挖掘整理出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全本的《金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