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下窑遗址
寻迹北海市一县三区的历史文化,合浦作为老大哥,拥有国家级、省级、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共76处而独领风骚;海城区则以驻地之利,因拥有老街、冠头岭、近代西洋建筑而自豪;铁山港区因为有了白龙城作标志再加上彬村出土的东汉大铜鉴、自清光绪年间到1994年,先后在营盘挖出了11面铜鼓、能村汉陶俑、宋代或明代的窑址位于营盘镇西窑村,分别属于宋代或明代的东窑遗址和西窑、婆围古墟等而自然底气十足;然而说到银海区的时候,能说出的历史文化遗存不多,即使知道有福成上下二窑存在,也只知是“旧窑头”。提到南氵万,在人们的印象中,除了曾经养过珍珠之外,就是那海岸边海鲜食肆和正在兴起的婚纱摄影外景点。银海区历史文化的根在哪里,银海区的历史文化果真是如此的“人丁单薄”吗?让我们一起去寻觅银海区的历史脚印吧!沿着银滩向东走,首先来到咸田白虎头村冯家江入海口一带。这里如今成了著名的北海金海岸大冠沙红树林度假区至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范围的景点之一,正在建设中冯家江新区是北海市正在规划建设的新的文化、科技、旅游、教育中心,还是北海市市委、市政府要倾力打造广西第三个高校密集区。来到这里休闲观光的人们尽情的感受着江海融会的海天景色,领略着红树林生态美景的同时,却没有想到,这片热火朝天地建设中、充满着时尚活力的土地,竟是北海先民的发祥地之一,高高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在这里。
1959年,广东省文物普查队在冯家江入海口附近的一处凸出的沙丘上,在“高高墩”的沙丘上发现了散落的石器残片、夹砂陶和方格陶片,经考古专家考证,这些石器残片、夹砂陶和方格陶片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由于出土地点是在一处被当地人称作“高高墩”的凸出沙丘上,因此被命名为“高高墩”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高高墩”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与北海其它六个“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合浦沙田对达村新石器时期遗址、合浦清水江新石器时代遗址、合浦石头岭新石器时期遗址、合浦石康水库新石器时期遗址、营盘白龙村牛屎环塘新石器时期遗址、高德西沙坡新石器时期遗址)一起,见证了北海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紧接着,在此后开展的田野考古中,又先后发现瓷片、高脚瓷碗、铜钱等,经考证,被认定分别是唐、宋、元史期的文物。“高高墩”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现已列入广西17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北海的“高高墩”新石器时期遗址向我们揭示了北海历史脚印的承载点,是落在了10000至7000年。
新石器时期是指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000多年的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已经能够磨制石器作工具,将植物的结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距今7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又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刃口,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开始定居生活,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传统的观点将制陶业、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制造业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
陶器的发明与发展,是农业民族的重要历史贡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器适应了农作物熟食和农业民族的定居生活,分布范围自长江下游至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正与古越族及其先人的活动地区相吻合,可以说几何印纹陶正是古越族及其先人创造的文化。包括银海在内的合浦郡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片)等,与百越地区的考古物证相一致。
银海的“高高墩”新石器时期遗址向我们揭示了银海历史脚印的承载点,是落在了10000至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么,自新石器时期起至合浦郡建立的漫长社会时间,生活在银海区域内的先民是处于怎样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呢?据《逸周书·王会解》载: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这里的邓、桂国、损子、产里是指古越时期合浦先民的聚居地。“珠玑”,即泛指海水珍珠,主要来源于北部湾地区,相当于汉合浦郡辖区。
《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赢蛤,不待更而足。”《史记·赵世家》说: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汉书·严助传》:越,方外之地,断发文身之民也。”越人性习于水,善于水上活动。
《越绝书》卷八称:越“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淮南王刘安在上武帝书中也说: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自先秦至汉以来的古籍中,记载有大量的百越民族对珍珠开采使用的情景。三国时,吴国的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中更是明确地记载:合浦有民善游。采珠儿年十馀便教入水求珠。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剖蚌,得好珠吞之而出。”由此可知,早在商周时期,包括合浦在的瓯骆越地就是盛产犀角象齿翡翠珠玑而闻于中原朝廷,商汤为此授命伊尹作四方令,指定包括合浦在内瓯骆地以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为献”。银海区时属合浦郡辖地,其生存条件合环境当也如此,也就是说,采珠是主要的生存手段之一。这样,就要考究一个问题,古属合浦的银海区地域有珠池吗?回答是肯定的。
在古籍的记载中,合浦曾有过十七个古珠池,除个别外,都在今北海、合浦海域,也就是说在营盘至乾江的海域。按明代崇祯本《廉州府志》的记述,万历二十八年,涠洲游击移永安,巡道张经国以距离廉州府城太远,难以呼应之故,提出移驻冠头岭,理由是“冠头岭俯看六池,为廉州门户”。这六个珠池的分布状况是:乌泥池,至海猪沙一里,海猪沙至平江池五里,平江池至独揽沙洲八里,独揽沙洲至杨梅池五十里,杨梅池至青婴池十五里,青婴池至断望池五十里,断望池至乌泥池总计一百八十三里。”也就是说,冠头岭下的海域共有乌泥珠池、海猪沙珠池、平江珠池、独揽沙珠池、杨梅珠池、青婴珠池、断望珠池。其实,除此之外,合浦的古珠池还有永安、白龙、海诸、对达、手巾、竹林、白沙、乐民等。而在这些珠池所在海岸边,海拔最高的就是冠头岭,因此说“冠头岭俯看六池”,是最形象不过的了。
古代,朝廷为了加强对珠池的管理,往往把军事、行政区的设置与珠池管理机构并在一起。如营盘、永安两城。里面同时设置采珠提举司、千户防御所、司巡检、盐场署、军事防御的海寨等。这样又为辨别珠池的方位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明代崇祯版的《廉州府志》“海寨”篇中记述:“此营堡类也,当入武经志,乃附于此者,为珠池而设也。乌兔寨至凌禄寨五十里里,至乌泥池二十里,守军五名;凌禄寨至英罗一十五里,至乌泥池十五里,守军五名;英罗寨至萧村五里,至乌泥池十五里,守军五名;萧村寨至井村五里,至海猪沙十三里,守军五名;井村寨对达五里,至海猪沙十里,守军五名;英罗至对达俱近海……龙潭寨至古里寨十里,至青婴池十五里,守军十一名;古里寨近冠头岭,至青婴池二十里,守军十一名。”从“海寨”篇的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冠头岭为坐标,冠头岭下有古里寨,古里寨至青婴池二十里。而龙潭寨至古里寨十里,至青婴池十五里。如此类推,这个青婴池的方位就是在今银海区内的龙潭至冠头岭海域。
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述:凡廉州池自乌泥、独揽沙至于青鸾,可百八十里”。这里的乌泥、独揽沙、青鸾都是古珠池名,青鸾即青婴池。这里很明确地记述,从乌泥池至青婴池,即冠头岭一带海域都是合浦古珠池所在地,在这一海域范围内,包括今银海区所属的南 氵万至福成海域。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提出了“南珠之说”: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南珠自雷、廉至交趾,千里间六池,出断望者上,次竹林,次杨梅,次平山,至乌泥为下,然皆美于洋珠。”其中的竹林珠池就在今银海区所辖的福成竹林海域。
从以上的考证中可知,在今银海区辖区内,至少有两个古珠池:青婴珠池、竹林珠池。由此可以肯定地说,采珠是银海区先民主要的生存手段之一,换言之,银海区古代的珍珠产业,也是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外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珍珠产业是合浦的主导产业,先有池(珠池),孕育珠。形成市(珠市),引来丝(中原丝绸),后通路(海上丝绸之路)。银海区得珠池之利,古代的珍珠产业成为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外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对区域内的其它产业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据清代三水梁鸿勳《北海杂录》记述,原始”北海埠地濒大海,古昔为泽国,后以沙积而成。相传此地原名古里寨,其为商场也,访诸长老,犹有能道其事者。“大抵先有南 氵万一埠,迨南 氵万埠散,而北海市始成。北海市创于道光中年,斯时生意,不过渔船伙食而已。至咸丰初,红巾匪乱,西江梗塞,凡广西之北流、玉林、南宁、百色、归顺州、龙州及云南、贵州之货物,均由澳门用头艋船载运来往,且无关税、厘金。货物出入,各从其便。是时即有一卡,然入口货只抽棉花、洋药,出口货只抽纱纸、八角,因此大为兴旺。其建铺户也,有西往东,外沙日积而日长,铺户亦愈建而愈出。”这是说,在北海市(在古代,天天交易者为市,择日(三日一圩,择单、双日为圩日)交易者为圩。这里的北海市是指天天交易的市。古时候在廉州府城至今北海老街之间设有一城两市作为廉州府城的商贸配套:一城就是廉州城,两市则是乾体(乾江)市、北海市)没有形成设置之前,其商贸功能由南 氵万埠代替。
《北海杂录》村民”篇中记述:北海原名‘古里寨’,属廉州府合浦县珠场司。未通商时,有北海村距商场半里,起于嘉庆年间,迄今约百余年。该村计扼十余家,有百余人。埠之东约十里,有小埠名高德,始于道光年间。埠之西有红坎村,计六七十家,七八百人。有地角村,计二百余家,约千人。有北田村,计四五家,二三十人。
有石步村,计二三十家,百余人。有流下村,计十家,三四十人。有南 氵万村,计百余家,五六百人。”从记述中的人口结构中可知,南 氵万村的人口是北海村人口的五、六倍,由此可知,南 氵万的产业规模在当时也是屈首一指。如《北海杂录》渔业”篇中记述:北海濒海,地称鱼盐。故捕鱼营生者,以北海为多,距北海十里之高德次之。统计大小渔船六百余艘,大抵北海占六,高德占四。采捕之处,除就地外,其西南界,有若网门,距北海六、七里;有若南 氵万,距北海十五里。”而屈大均《广东新语》乾体插箔”篇中记:廉阳自永安至乾体一带,种谷之地无几,濒海居民,非插箔无以为生。然有箔无船,箔又何利。近者关榷印烙海船,蛋人率舍舟楫,致插箔日少。有司者宜于插箔船免其征收,不与诸船纳税同科,庶泽国谋生有藉。然有箔而无船,犹无箔也,有鱼而无盐,犹无鱼也。宜令沿海诸箔,请于阜引,按箔之多寡,以纳盐课之多寡。大约岁中每箔一所,课银五六钱许,俾鱼盐交资其益而不相害,则箔户殷盈,而国课亦因以裕矣。”屈大均所记述的“自永安至乾体一带”地域,当然包括银海区的古代海域在内,也就是说,在珍珠产业的拉动下,银海区的古代商业、渔业,特别是插箔业、盐业、海运甚至军事设施布局的发展都走在今北海市区所属的三区前列。
据明代崇祯十年的《廉州府志》墩台篇”记,当时廉州府为了抗击倭寇而在沿海设置了大量的墩台营房,有警则守军举烟为号,有寇至则挂席鸣炮以报讯。其中的草头墩、崩沙墩、白虎墩、龙潭墩、武刀墩、望子墩等就是在今银海区的侨港、龙潭、福成一带海岸边。朝廷在这一带设置如此密集的墩台营房,就是为了廉州府城及北海港的安全。
明代崇祯十年的《廉州府志》“海路篇”又记:“自郡城西桥下舟,沿海而东至永安千户所,则历乾体高德港过冠头岭,龙潭、武刀、珠场、陇村、禄村等寨。”寨”是古代的一种防守用的军事建筑,在廉州府专门设置的寨兼有防御报警和守护珠池的功能。龙潭寨、武刀寨分别在今银海区的龙潭上下村、福成西村港一带。明代廉州水路是朝廷对外交往和抗倭的大动脉,廉州府志》将龙潭寨、武刀寨列入其中,可见二寨当时所处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