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楹联文化 风雅流韵(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海角亭联
    来到廉州校园内的海角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副对联,许多人都把这副对联当作是海角亭的门联,联云:深恩施粤海;厚德纪莆田。
    其实这不是海角亭的门联,而是天妃庙联。为何天妃庙联变成了海角亭门联?这得从天妃庙的“迁徙”故事说起。原来,廉州校园内的天妃庙是从涠洲岛搬迁过来的。为什么廉州天妃庙要从涠洲岛漂洋过海而来呢?事情得从顺治康熙年间的“禁海”说起。
    据《清实录·圣祖卷》记载:为使郑成功无内地物资接济,顺治十八年八月十三日(农历),清廷下达了“迁界令”,令闽、粤、淅、江南四省向内地迁移三十里,禁鱼舟商船出海,界外房屋村庄渔船尽予焚毁”。康熙即位当年又严令“从大虎门至钦州防城,沿海居民内徙50里,设排栅,严禁出入”(见民国版《合浦县志》),时合浦属广东,涠洲岛是合浦辖地,当然属于“内徙”的范围,这就是涠洲岛居民内徙的历史背景。
    清廷下了“禁海”令,强制实施搬迁之后,岛上的渔民并不愿意离井背乡,清廷见状,采取了烧毁渔船,驱逐渔民的更强硬的行动,逼使岛上渔民向内民迁徙。廉州理所当然就成了渔民们迁徙择居的第一站。当时的廉州府一带水路直接与大海相通。岛上渔民选择了最靠近大海的西门江码头(即今廉州中学魁星楼码头)修建三婆庙。择址重建的三婆庙完全依照涠洲岛“鼓形石窟”下的三婆庙原状为依据,规模是宏大的,由门楼、前殿、大殿组成,为三进三间式建筑,规格布局与今涠洲岛的三婆庙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廉州史志记述中称之为天妃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开放海禁,准许渔民回原籍地居住后,涠洲岛渔户从合浦搬迁回涠洲时,也把廉中天妃庙的神像搬回涠洲重建三婆庙。这就是廉中天妃庙的“来去”由来了。后来重建海角亭,就是沿用原天妃庙的门楼作为海角亭门楼,天妃庙正门的对联“深恩施粤海,厚德纪莆田”,也就这样保留下来了,成为清代迁海“海禁”的物证。 
    海角亭正门原来的门联是:
    不到此亭哪知象郡珠崖关山万里;试观于海才见龙门冠岭云水千重。
    此联是清代工部尚书杜臻所撰。杜臻是浙江秀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内阁学士、吏部侍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起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官至从一品。康熙书“眷怀旧德”额追赐。杜臻又是书法艺术家,著作有《经纬堂集》、粤闽巡视纪略》、《海防述略》等。海角亭联是清康熙二十二年杜臻任工部尚书时,受命出巡广东、福建海防道廉州而撰题的。从海角亭联中可见这位曾任四部尚书的文字功力。从中使人感受到杜臻广阔的海涵胸怀。上联“不到此亭哪知象郡珠崖关山万里”,突出了“海角”的地理位置,只有到了海角,才知道珠乡离中原之遥。下联“试观于海才见龙门冠岭云水千重”,特别点出在冠头岭上观海的感受:于“云水千重”之间,更教人产生“关山万里”的翔想和志向。史记杜臻“与席柱如广东,自钦州防城始,遵海以东而北,历府七、州三、县二十九、卫六、所十七、巡检司十六、台城堡砦二十一,还民地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二顷,复业丁口三万一千三百。复如福建,自福宁州西分水关始,遵海以北,历府四、州一、县二十四、卫四、所五、巡检司三、关城镇砦五十五,还民地二万一千一十八顷,复业丁口四万八百。
    于是两省滨海居民咸得复业。别遣使察视江南、浙江展界复业,同时毕事。”正因为有了如此的忠君报国情怀,如此的忧国忧民情怀,才能写出如此的海角亭联,他人所不能及。
    海角亭的又一联是:海角虽偏,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
    此联是清道光年间陈司灌所撰。陈司灌是新宁(今湖南省新宁县)人,科举“二甲”进士,赠予文林郎,,清嘉庆十年起连任廉州府教授。上联取“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作题,语出陆机的《文赋》。下联以“汉孟宋苏”承题,是指孟尝和苏东坡。此联无甚深意,胜在拼词联名巧妙,读此联使人触景生情,寄托幽思,自宋以来,海角亭与汉孟宋苏并称,这就是民心所系的人格力量,这也是海角亭得以延续千年的维系所在。
    题廉州海门书院联:此地为瀛海奥区,素称犷俗;凡人知农桑正业,便是良民。
    此联为林昌彝题。林昌彝(1803-?),近代学者、诗人、诗评家。同治年间,一度掌教廉州海门书院。约卒于同治末年。
    廉州试院余园欣赏楼联:辟地无多,却分广厦数椽,门迳不容人迹到;论文有暇,试上层梯一望,海山胜向画图看。
    两广督署大堂联:铜铸交州,长励边臣横海气;珠还合浦,愿铭廉吏饮冰心。
    廉州府署联:治行继前贤,何殊野吏清操,醉翁高致;登临还我辈,试看天涯明月,海角孤云。

    民间撰联
    合浦的文化教育古来发达,书院遍布,民众受教化的熏陶深,斯文蔚然成风,民间撰联成一习俗。从中有不少关于民间对联的故事,有风雅乐趣,也有忧伤往事,令人回味无穷。其间犹以客家地区为最,乡间叔伯们甚至为撰联而推敲斟酌,甚至较劲争执。客家人讲究对联的立意和应用,各种场合的对联独具特色。如公馆南山村的祠堂门云:南风吹腊去;山色迎春来。
    此联就是用村名“南山”作联名。据称此联是清代从百余首应征联中确定的。
    当年,四乡十八村的各姓宗亲联合举行新春征联大赛,规定要以各自村名作嵌名联。最后,南山”联从几百副应征春联中胜出,被封为“联魁”,因此名噪一时。
    此后,每逢过年,乡中宗亲都会请族中辈分高的有德者将此联书写一番,挂在祠堂大厅供众人欣赏。长此以往,遂成过年一景,好不荣耀。近百年间,南山”联在上下四乡十八村传为佳话。
    此外,合浦还有许多各有特色的民间撰联,如五里亭联:廉泉煎茶留过客;茶亭送宾慰行人。
    老鹤江茶亭联:前路赤日炎炎,问君能行几步;这里凉风习习,邀你暂停片刻。
    三甲社兴仁坊联:兴起文才三甲冠裳并耀;仁胞庶姓一坊德泽均沾。
    乾体学堂联:乾兴文武;体会中西。
    文治书院联:文光腾列宿;治理讲遗编。
    合浦九头庙:有意烧香何须远朝南海;真心拜佛此处就是西天。
    合浦廉州城隍庙联:为人果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烧香点烛;作事若昧天理三更半夜须防铁锏钢叉。
    合浦廉州观音堂联:有意烧香何须远朝南海;真心向善此处即是西天。
    合浦永安北堂庙联:上元中元下元合三元平敷圣德;西岳南岳北岳唯东岳遍沛民生。

    陈铭枢撰联鉴赏
    陈铭枢先生是珠乡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17岁即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后精炼成为北伐“铁军”的三大将领之一。同时,又是一位我多才多艺的社会活动家,对书法诗词楹联和佛学都颇有造诣。他还是一个出版家,由先生一手经营的“神州国光社”是我国近代史上影响较大的出版社之一,为何在和发扬我国文化精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先生的诗联不但文采精雅而且蕴含着深邃博大的时代精神。在这些诗联中,我们不仅能强烈地感受到将军的贯天豪气和以身许国的坚定信念,更可以欣赏到将军如椽之笔下飞扬的文采。
    将军的诗联抒发了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既有写实的叙述,也有浪漫的夸张。
    将军与诗人的气质融为一体,展现的是何等雄伟壮阔的战争画卷,是何等豪迈博大的胸襟,也更加深刻地表述了他爱国救民的伟大情怀。今选其中几联于兹:挽孙中山:涕泪洒西州,岂独感深华屋异;才棺摩北极,至今人恸大星沉。
    挽弘一法师(李叔同):遍界不曾藏,岳峙依然,川流犹是;无生亦如幻,缘了自去,愿在即来。
    挽陈独秀:官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州,公真健者;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题翁照垣将军母:生儿能报国;有道此归源。
    挽叶挺等“四·八”遇难:此痛岂寻常,丧我同胞,复夺其才女娇儿贤妇;斯行诚伟大,所留团结,原期能民主统一和平。
    挽廖仲恺:先生公勇诚明,嫌怨所不避,强权所不畏,逆贼之所不忍杀,乱党之所不忍欺,呜呼噫嘻,竟被狙于大难削平之日;世界纷纭浊乱,奸宄是相亲,忌嫉是相扼,毒螫于是肆其残,鬼蜮于是逞其技,哀哉耗矣,更问谁为挺身负责之人。
    挽胡汉民:毁誉未必事为凭,试看相忌者致公速殁,相附者欲公永存,相劫持者则欲公实殁而名存。惟念本身存殁,业经历尽辛酸,公犹难补破缺河山,谁更擎天撑半壁;仁智皆由人所见,回忆民族论与我略同,民权论与我小异,民生著论尝与我争同以竞异。但期后世异同,当今有能辨别,我亦遇到艰危棋局,却曾挥手挽全盘。
    与郭沫若同挽刘湘:治蜀是韦皋以后一人,功高德懋,细谨不蠲,更觉良工心独苦;征倭出夔门而东千里,志决身歼,大星忽坠,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起陈铭枢的撰联,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郭沫若为陈铭枢所写的一副对联:真理唯马克思主义;如来是桂百炼先生。
    这是一副嵌名联,用陈铭枢将军的字号“真如”为嵌名,这副嵌名联是在抗日战争时郭沫若应陈铭枢之请而题的。1938年,满腔热情回国参加抗日救国的陈铭枢,却被蒋介石“冷冻”了起来,因为蒋介石对陈铭枢发动“一二八”、淞沪抗战及“福建事变”始终耿耿于怀,不让陈铭枢沾军队的边,只给在政治部中任一个指导委员的虚衔。当时政治部设在武汉,而此时郭沫若也在武汉养病,陈铭枢专程前往探病,谈话中,陈铭枢提起自己曾受欧阳竞无大师之托去探望病中的桂百炼先生(中国近代著名的佛学人士),谈兴间,陈铭枢请郭沫若为自己题字,郭沫若当场就用“真如”二字嵌名,写了这副对联,以此表达自己的信仰,也有劝慰陈铭枢的意思。
    郭沫若在当时敢于用马克思主义来为陈铭枢题写对联,由此可见二人交情非浅。
    1938年3月27日,陈铭枢和郭沫若一起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并被选为理事。
    有一天,陈铭枢和李济深、黄琪翔、余心清一齐造访郭沫若,这时,正逢郭沫若在磨墨写字。陈铭枢就说:听说沫若兄善对嵌字联,今天要劳驾你了,有人用梵文两句将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联,尚无下联,请你也用梵文对如字的下联吧。”郭沫若笑着说:你是故意来找麻烦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猎,手边又无书可参考,怎么对呢?”李济深、黄琪翔、余心清等听见陈铭枢如此一说,大家雅兴顿起,一起催陈铭枢赶快把上联念出来,说沫若兄一定能对好。陈铭枢于是念出上联:真有人古,谁为真宰;郭沫若偏着头想了一会儿,对曰:如是我佛,此即如来。
    大家一齐鼓掌叫好。又要求写成条幅,郭亦不推辞,一挥而就,皆大欢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到重庆,陈铭枢也随之到了重庆,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了世界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主席,在重庆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而郭沫若此时也到了重庆,以笔为枪宣传抗日。二人在重庆期间留有不少的往来佳话。
    此间,郭沫若为陈铭枢联;专门作联一副:将军主任何辉煌,仿佛当年克武昌;十载风流云散后,惟余棍子五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