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粤剧《珠还合浦》在南珠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因孟尝勤政爱民而产生的珠还合浦,是珠乡历史文化的永恒主题和丰碑,是合浦汉文化的旗帜。珠乡因此有了还珠亭、海角亭、孟尝祠、孟太守风流坊和孟尝衣冠冢,有了“珠还合浦”的经典,有了南珠故郡的内涵,因此衍生了千年的期待与寄托。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更重要的是,以“珠还合浦”为标志,催生了吏治文化的新领域,成为一种吏治标准,因而成为一个特定象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局限和区域局限,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同推崇的道德行为规范,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珠还合浦”的传说,自《后汉书》记述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珠还合浦”《后汉书·孟尝传》载: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死饿于道。
    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神明。”千百年来,围绕着“珠还合浦”这个历史典故,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事典及相关的文艺作品,粤剧《珠还合浦》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在南珠文化领域中,最完整地记述“珠还合浦”这一神话传说的唯一文艺作品。
由合浦本土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五场古装神话粤剧《珠还合浦》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最先由合浦县文化局、合浦县粤剧团组成写作班子,于1958年开始创作,完成了粤剧《珠还合浦》第一稿演出本。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1959年国庆专场演出获得成功。此后,继第一稿的演出本之后,粤剧《珠还合浦》又先后进行过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五场神话粤剧《珠还合浦》的版本。粤剧《珠还合浦》自问世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绎,已成为南珠文化领域中盛开的一朵文艺奇葩,多年来在省内外巡演,好评如潮。“文革”期间,《珠还合浦》曾一度停演。
    1991年10月,北海首届国际珍珠节举办,粤剧《珠还合浦》是指定献演项目。合浦县文化局、合浦县粤剧团因此对《珠还合浦》剧本进行了第九次修改,最终形成了五场固定演出本。不久,粤剧《珠还合浦》被国家文化部选调进京,参加全国戏剧汇演,又进行了第十次修改。进京汇演后,珠还合浦》并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保留剧目,这对于县一级文艺团体来说,是难得的殊荣,更重要的是去,奠定了粤剧《珠还合浦》在南珠文化中,具有象征性、标志性的地位。
    2000年,粤剧《珠还合浦》在参加广西第五届戏剧展中,获“桂花工程”一等奖和11个单项奖。同年,北海市粤剧团携粤剧《珠还合浦》到澳门演出。
    2004年,广西北海“举全市之力”,举办已然停办七年之久的“北海国际珍珠节”粤剧《珠还合浦》再度献演。
    2007年,合浦珠还民间传说”入选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粤剧《珠还合浦》献演。
    2009年11月,北海市粤剧团携粤剧《珠还合浦》参加“亲情中华——2009南宁国际华人文化节”。
    2010年7月,北海市粤剧团带着《珠还合浦》等四台古装粤剧代表广西首赴广州演出,演出期间,闻名海外的“红派”艺术创始人,我国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老师到场观看。粤剧《珠还合浦》将作为北海市粤剧团的保留剧目,参加每年一度在广州举行的羊城国际艺术节。
    粤剧《珠还合浦》,在南珠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影响及地位由此可见。
    粤剧《珠还合浦》引用神话的元素,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合浦沿海一带盛产珍珠,古称南珠。南珠惠泽珠民,珠民得以世世代代采珠为业,祖祖辈辈赖海为生。但是,皇帝官吏贪婪无度,钦差、县令逼索搜刮,祸及海国珠宫。古代某年秋天,钦差奉命来合浦征采夜明珠,合浦县令为满足钦差的欲望,不惜扣押珠民勒收捐祝,甚至用绳索将石头捆绑在珠民身上,逼珠民沉入深海采好珠。采珠能手邓海生为赎救乡亲,挺身而出下海采珠,遇到珍珠公主被恶鲨追杀,邓海生舍身相救,公主感念海生救命之恩,更爱其人品,便以珠相赠,又乔扮渔家女与海生结为夫妇。后来,因钦差、官府严苛的逼索,珍珠公主为了救珠民而恢复珍珠形状献给官府,珍珠公主过了合浦边界的梅岭之后,又化身飞回来,这就是神话版的“珠还合浦”。
    《珠还合浦》以钦差抢珠,珠民护珠为线索,向人民展现了一幅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激烈搏斗的画面。其间有瑰丽多采、奇幻莫测的珠宫景色;有珠民邓海生与珍珠公主(夜明珠)感人肺腑的悲欢离合;有钦差、县令、师爷为邀功争相割肉藏珠的丑态。有珠民与官府之间的护珠、抢珠,水淹梅岭、官差丧命的惊心动魄的场景。
    粤剧《珠还合浦》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成功之处,主要见之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塑造了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珠还合浦》在南珠文化领域中,第一次塑造了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舞台人物形象,这是该剧取得的关键性突破。自“珠还合浦”的历史典故形成并流传以来,关于此方面的诗词歌赋表记等各种文体记载中,都只有孟尝一个人物。即使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也只是抒怀感叹,如“珠还合浦世所称,危亭移建事更新”之类的咏物作,在这种意义上,只属于文人骚客们所有,并不属于人民大众所有。
    粤剧《珠还合浦》塑造了珍珠公主、邓海生及一大群珠民渔家,通过他们的生活遭遇的演绎,使历史典故真正的走进渔家,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珍珠公主、邓海生作为善良、正直化身而成为神话戏曲的经典人物。“珠还合浦”这一政治理念与民间的良好愿望融为一体,并以神话的戏剧形式固定下来,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精确而形象的戏剧主题。“珠还合浦”的传说 在二千余年的传播中,都是寓意一个政治主题,清官政治。从孟尝到家喻户晓的包公、海瑞,都是同承一脉的。关于此类主题的戏剧作品,比比皆是,而且都是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珠还合浦”的历史典故却缺乏这些重大的历史背景。因此,不能沿用类似的形式或方法去选择表现戏剧主题。
    粤剧《珠还合浦》在众多的历史线索当中,准确地捕捉珠民渔家以采珠为生的艰险生涯为切入点,把剧情设计聚焦在珠民渔家的谋生遭遇上来,直截了当地把矛盾冲突集中在珍珠公主、邓海生与钦差、县官的身上来,形象地突出了“官逼民反”珠徒交趾)、正义与邪恶抗争(珍珠公主化珠献身,钦差割股藏珠)这一鲜明的主题,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珠还合浦》剧情发展中高度统一,准确而生动地反映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珠民渔家们的真实愿望。这正是粤剧《珠还合浦》近半个世纪中久演不衰的成功之处。
    三、准确、完整地表述了“珠还合浦”的人民性。千百年间,对于“珠还合浦”的记述,多是恩泽惠民之类的颂词,或是对清官政治,朝廷恩德的歌颂或期待,或清官功德庇佑,这是封建社会中的现实,是正常的。粤剧《珠还合浦》的人民性就在于,让珠民渔家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珍珠公主和邓海生是完全脱离于官府朝廷的独立人物。他们追求的爱情和生活,抒发珠民渔家对支配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珍珠公主宁愿化珠飞去,也不肯成为皇家妃嫔的玩物;邓海生宁愿自己下海去寻夜明珠,也不愿逃离现实只求个人安宁;珠民渔家期待着珍珠公主再回合浦,而不是把夜海重光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清官、某一次朝廷恩泽中去。这正是粤剧《珠还合浦》准确完整地表述“珠还合浦”的人民性首创之处。
    四、精美浩大的场景舞美设计,凸显了珠池文化特色。粤剧《珠还合浦》的场景舞美设计,突破了传统的舞台布景局限,大胆地将珠池情景搬上舞台,这种大胆的创新设计在第一场《闯海遇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珠池里(水晶宫)岩石嶙峋,珊瑚丛生,石花朵朵,海藻连绵,大小鲨鱼掠海而过,生动有效地衬托了金碧辉煌的珍珠宫中王母娘娘的石花宝座,给人以气势蓬勃的视觉。的这种场景舞美设计特色,在“渔村结缘”和“梅岭飞珠”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渲染演出中的舞台氛围产生了牵动人心的“入戏”效果。粤剧《珠还合浦》这种将实效情景与舞台效果相结合的创新设计手法,即使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五、经典的唱词、唱腔设计,准确地表达了剧情思想内容。
    粤剧《珠还合浦》在反复的修改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始终能紧紧地把握住粤剧的唱腔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准确精炼地设计唱词、唱腔。既能生动地体现人物思想语言的时代特征及情景的描述习惯,又能体现粤剧的语言艺术特色。如第一场的幕后曲(《杨翠喜》):碧波深处鱼欢跃,海花香,夜明宝珠含放闪莹光,普照渔乡,璀璨明珠光辉照海湾,驱散黑夜茫茫,指引渔民下海采珠贝,打鱼拉网;降伏妖风和暴雨。家家安稳回航。清扫乌云迷雾,冲破惊涛骇浪,宝珠为民人称赞,永将仙子颂扬!珠宫姐妹尽兴同舞。轻舒翠袖彩带飘,歌声清脆,鼓乐回荡,海国琼楼,珠宫玉宇,瑰丽仙庄!”这些唱词、唱腔明白如话,但又内涵丰富,雅而不拘泥格式,俗而不媚粗陋,古为今用这个度把握得较准确,这对于用现代艺术语言去演绎古代经典艺术的实践来说,是不容易做到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粤剧《珠还合浦》可以说是力所能及的做到了这一点。
    六、在南珠文化领域中,率先树起了浪漫主义的旗帜。在南珠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中,自然形态是实物,精神形态则是人们对南珠及其相关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境界。在史籍中检索南珠文化的存在痕迹,唐人的诗歌唱诵也好,宋人的词章歌咏也好,总是浪漫不起来。即使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苏东坡,面对合浦还珠亭,也只是浩然感叹一句“万里瞻天”,徒然生出“孤云出岫岂求伴”的愁绪。原因何在?那就是他们都不能将自己置身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粤剧《珠还合浦》取材于历史典故,通过艺术形象的精炼,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浓缩在剧情需要之中,使故事情节生动精致,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同时将“珠还合浦”从千百年的典籍堆中和诗词殿堂里解放出来,使之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是一次有益的,成功的创作。
    首先是为地方文化创造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粤剧《珠还合浦》在社会上广为传演了近半个世纪,并多次应邀到外地演出,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活动中的一个传统保留剧目。其次是弘扬了南珠文化。粤剧《珠还合浦》作为南珠文化领域中的经典代表作,在以戏剧形式系统地完整地演绎了“珠还合浦”这一历史典故的同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富于哲理的思想艺术性,塑造了《珠还合浦》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南珠文化中典型的艺术角色。这些艺术角色在进入社会文化活动中,不但生动地反映了珠乡人民的精神面貌,时代风采,也是一个弘扬南珠文化的过程。再次是填补了南珠文化的延伸扩展,开辟了新的园地。如前所述,粤剧《珠还合浦》使历史典故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但为戏剧在南珠文化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也为今后如何借助舞台戏剧形象去反映多层次的南珠文化形态,开辟了新园地。
    当然,粤剧《珠还合浦》也不是完璧无瑕之作。由于创作环境和创作时代的局限,还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如唱腔设计有单调之嫌,唱段唱词不够流畅,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中心唱段不明显,语言对话中的口语倾向偏重,情节铺垫中悬念较少影响了剧情高潮中的矛盾冲突等。但是这些都不影响《珠还合浦》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南珠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相信,在今后的不断提高精炼中,粤剧《珠还合浦》也像熠熠生辉的合浦南珠一样,更加光彩夺目,更加优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