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诗歌创作园地里,从来没有哪种事物能像合浦珍珠那样,作为诗家词客抒情寄意的喻体,古往今来,不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对之情有独钟,不吝墨彩,为之咏诵唱酬,千秋百代经久不衰。合浦珍珠因此成为古典诗词创作中的常青树,一个永恒的主题。
1963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陈毅元帅风尘仆仆到湛江视察。视察中他挥笔写下了一首《满江红·雷州半岛》:“海港湛江,日与夜,勤劳无暇。看吞吐,往来我汝,欧非美亚。人造天河施灌溉,长堤堵海盐滩大。看今朝合浦果珠还,真无价。
冬犹暖,秋如夏;凉风动,炎氛化。计经年二万,火山爆炸。
留得湖光呈碧绿,闻名我亦来言驾。再十年人物与江山,难描画。”面对着美丽的海滨景色,看到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场景和成就,思绪万千间,这位元帅诗人不由得想起了沿海遥望中的珠乡合浦,于是,画龙点睛的以“看今朝合浦果珠还,真无价”句来比喻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给人民带来的安居乐业生活。
最早以合浦珍珠入诗者是谁?已经无从查核。但自孟尝“珠还合浦”始,珠还合浦的千秋寄托,百代期盼,就常系于民心。
南北朝时,历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太子少傅,宰相婉约诗风的开拓者,有“竟陵八友”之一者称的史学家、文学家、大诗人沈约,写了一首寄情托意感怀诗《少年新婚为之咏》,诗中有云:盈尺青铜镜,径寸合浦珠。无因达往意,欲寄双飞凫。
裾开见玉趾,衫薄映凝肤。羞言赵飞燕,笑杀秦罗敷。
自顾虽悴薄,冠盖曜城隅。高门列驺驾,广路从骊驹。
何惭鹿卢剑,讵减府中趋。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
诗中描写新婚女子在拥有的美貌与财富的同时,即使得到了最名贵的“径寸合浦珠”,却也无法掩饰若有所失的惆怅心态。这其实就是沈约官场惆怅的写照。因为,晚年的沈约与梁武帝产生了嫌隙,虽然身居高位但一直处于惆怅忧惧之中,这种惆怅忧惧的心态伴着他至死未释。他在诗中为新婚女子忧,其实也是为自己忧,同时也是在期待着自己与梁武帝的关系能有“珠还合浦”的一天。
与沈约同为南北朝名人,在诗坛上创造了“徐庾体”的庾信,写有一首《送周尚书弘正》:交河望合浦,玄菟想朱鸢。
共此无期别,知应复几年。
诗中的“合浦“是“珠还合浦”的缩语,诗人用“珠还合浦”的典故来借喻期待友人的重逢,其实也是在期待着自己也有“珠还合浦”的一天。因为庾信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梁简文帝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萧繹。后又事敌国留北周,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但他的内心却时时被身仕敌国,不得自由,于深切思念故国的煎熬中有家难归而怨愤羞愧。他的《送周尚书弘正》一诗,正是表达了“交河望合浦”的怨愤羞愧和无奈。
青少年时便才华出众而名动京师,又以写“感讽”诗在诗坛独树一帜,被称为诗鬼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合浦无明珠》则用“珠徙合浦”来讽喻时弊: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
诗的开头就以合浦珍珠与龙洲之橘为例,讽刺官吏贪求,讽喻时弊。木奴,指橘树。春蚕才蠕、桑芽尚小就来催租,县官饱餐一顿刚走,簿吏复又登堂,面目狰狞,尽行威胁恫吓之事。
诗中描写蚕农受尽敲诈勒索之苦,同时也尖锐地揭示:由于贪官污吏的无餍求索,珠徙合浦”的悲剧必将在吴越的桑蚕业中重演。可谓一针见血。
合浦珍珠在古典诗词中应用广泛,寓意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是源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内涵。唐代大历十年(775年)进士独孤绶有一首《投珠于泉》,诗中引用“珠还合浦”的典故,以孟尝的品德人格来论述“欲知恭俭德,所宝在惟贤”的道理。也就是说,做人处世,最宝贵的不是珠宝,而是贤德。诗云:至道归淳朴,明珠被弃捐。天真来照乘,成性却沈泉。
不是灵蛇吐,非缘合浦还。岸傍随月落,波底共星悬。
致远终无胫,怀贪遂息肩。欲知恭俭德,所宝在惟贤。
合浦珍珠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中,都会成被引作不同的隐喻。盛唐时期官至尚书右丞的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送别友人的五律诗《送邢桂州》,则用珠还合浦的故事,寄寓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重逢之情。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唐代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张祜《投宛陵裴尚书》诗中,用“月上连城璧,星环合浦珠”来安慰友人,寄意有才华的人终会像珠还合浦一样,重新得到发挥才华的机会:月上连城璧,星环合浦珠。早凉生玉树,盛暑退冰壶。
豹变真君子。龙钟浅丈夫。新知多嶲彦,旧态只狂奴。
敢望怜哀鸟,何烦敬朽株。已愁沾洒泪,还去海西隅。
而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的唐代女诗人薛涛,在其写的《咏八十一颗》诗里,就用合浦上品珍珠喻最珍贵的饰物: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珰。开时九九知数,见处双双颉颃。
合浦珍珠名贵天下。但是,在终日里沉埋于奢侈豪华生活的帝王嫔妃们眼中,竟是那样的不屑一顾,唐代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屡居相位的李峤写的一首《珠》诗,生动地揭露了这种状况:灿烂金舆侧,玲珑玉殿隈。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回。
彩逐灵蛇转,形随舞凤来。甘泉宫起罢,花媚望风台。
诗中的“合浦夜光回”句,是指珠还合浦传说中的夜明珠。
全诗表面上描写的是用珠玉金银镶嵌的宫殿极其辉煌,通过珠还合浦的故事,隐喻帝王们奢侈豪华的生活是建立在劳动大众的艰苦贡奉之上的。珠民们九死一生,冒死用生命换来的夜明珠,被用作宫殿的装饰,就连懒洋洋地倚在甘泉宫楼台上闲望的嫔妃们也懒得望上一眼。这是多么辛辣是讽刺啊!离舟解缆到斜晖,春水东流燕北飞。
才子学诗趋露冕,棠花含笑待斑衣。
稍闻江树啼猿近,转觉山林过客稀。
借问还珠盈合浦,何如鲤也入庭闱。
这是唐代“大历十才子”、翰林学士钱起的《送韦信爱子归觐》诗。诗中的“觐”,就是朝见,古时候指诸侯秋季朝见天子或朝拜圣地。由此可知这是一首送别友人进京之作。“借问还珠盈合浦”中的“盈”上指丰满,匀称好看。寓意与友人分别之后,等待着像“珠还合浦”中的那颗夜明珠那样早日重逢。
合浦珍珠在古典诗词中喻物言志,抒怀寄情,在唐代进入高峰,其思想性、艺术性均为为后世所不能望项。几乎著名的诗家词客都将合浦珍珠入诗,在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内涵的同时,也为合浦珍珠注入了厚重的人文色彩,增强了合浦珍珠的艺术元素。更精彩的是,合浦珍珠还进入了科举取士的领域,在科举取士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就是著名的以《合浦还珠赋》开题的贞元辛未科。贞元七年是辛未年,因此史称之为辛未科。参加本科考试的考生有五百多人,而本科取进士仅三十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二十人去竞争一个录取进士名额,竞争之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本科头名是70岁的尹枢,尹枢所作的《珠还合浦赋》以四、六句式为主,全文仅70句,约450字,确实是短小精干,文采飞扬.如在描写合浦珠去复还时:想夫旋返之仪,圆明可期,辉如电转,灿若星驰。光浦溆,窜蛟螭,映沙砾,晃涟漪”。“焕清濑,辉浅湾,奔璀灿,走谰斑”,极尽渲染,神来之笔,一气呵成。文采流畅、富丽,遣词用韵均属上乘。
辛未科采取考试结束参拜之际,当众出榜公布的方式。主持本次科举的官员礼部侍郎杜黄裳,他故意说“主上误听薄劣,俾为社稷,求栋梁。诸学士皆一时英俊,奈无人相救”。当时在场的五百多名考生一时间都被“奈无人相救”这句话惊呆了,不知出了什么事,只好相互观望。这时,只有尹枢一人挺身而出,上前询问原因。原来是没有写好相当于喜报的“榜贴”。
于是尹枢就自告奋勇书写榜贴,杜黄裳欣然同意尹枢所请。尹枢把榜贴写好后,却把第一名空缺出来。杜黄裳请他把第一名状元名字填上去,尹枢就把自己的名字填了上去。尹枢此举更令众人惊奇。尹枢真的被唐德宗李适点为状元,一时传为佳话,尹枢也被称为“自放状头”状元。贞元七年辛未科以《珠还合浦赋》为殿试题,不但得出了一个“自放状头”的古稀状元,还出了四个宰相,他们是令狐楚、窦楚、皇甫铸、潇免。这篇《珠还合浦赋》也真算得上是最有价值的试卷了。
贞元辛未科的进士有岭南第一状元之称的莫宣卿,是广东封开人。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年),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后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他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写了一首非常真切优美诗,因此获得廷试第一而被钦点为状元,轰动长安城。这首诗就是《赋得水怀珠》: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素魄生蘋末,圆规照水隅。
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合浦因“水怀珠而川媚”而又称“媚川”,五代南汉时曾设媚川都,以军队专事采珠。“素魄生蘋末,圆规照水隅”句是对珍珠生成的描述,古人认为珍珠是在贝体内感受了月亮的精华而生成的。“合浦当还日”中的“合浦”是珠还合浦的简称。
林藻也是贞元辛未科的进士,他在《合浦还珠赋》中写到: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山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
林藻是福建莆田人,史称其是莆田古代文人走向中原大地的精英。这是林藻科举考试答卷的节选,通过珠去珠还来喻示政治清明、安邦治国之策。林藻后来累迁殿中侍御史。官至岭南节度副使。藻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唐代诗坛“山中四友”之一的杨衡写有一首《送王秀才往安南》:君为蹈海客,客路谁谙悉。鲸度乍疑山,鸡鸣先见日。
所嗟回棹晚,倍结离情密。无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
诗中以官贪即合浦珠去,橘移则质变的典故,鼓励远行的友人持本守节,保持节气。
唐代描述合浦珍珠的诗词,风格多样,有以写实见长的,有以浪漫手法见长的,有平铺直叙,语言平淡以思想感情吸引读者的,有词句华丽,感情奔放以营造艺术视觉冲击力取胜的。有邓陟的《珠还合浦》就是其中之一:至宝含冲粹,清虚映浦湾。素辉明荡漾,圆彩色玢碥。
昔逐诸侯去,今随太守还。影摇波里月,光动水中山。
鱼目徒相比,骊龙乍可攀。愿将车饰用,长得耀君颜。
他在诗中称赞孟尝的突出政绩,表达了要追随孟尝的心境。
合浦珍珠在唐代的唱和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陈陶《题赠高闲上人》:珠还合浦老,龙去玉州贫。鸳鹭输黄绢,场坛绕白蘋。
鼎湖闲入梦,金阁静通神。海气成方丈,山泉落净巾。
猕猴深爱月,鸥鸟不猜人。拂岳萧萧竹,垂空澹澹津。
汉珠难觅对,荆璞本来真。伊傅多联壁,刘雷竞买邻。
江边有国宝,时为劚星辰。
陈陶(约812-888年)晚唐五代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祖籍岭南。早年游学长安,精究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大中(847-860年)年间,隐居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西)。
高闲,全名释高闲,唐代高僧,乌程(吴兴)人。宋赞宁《续僧传》卷三十《释广修传》云:释高闲“宣宗重兴佛法,召入对御前草书。遂赐紫衣,号十望大德。高闲是一个活跃在宣宗(847-859年)进的书家,生卒年不详,曾出家于湖州开元寺,后入长安,信荐福寺、四明寺,事佛余暇,酷爱书法,尤善草书,学张旭、怀素,并与当时的名诗人张祜、陈陶以及著名文学家韩愈友善,相互遇从甚密。
这是陈陶与高闲唱和诗的下半部分,诗中以“珠还合浦”的典故为例,比喻世间宝贵事物之难求,也喻对清静悠闲,与世无争生活之向往。诗中“珠还合浦老”句中的“老”是指原来的,老地方之意,与诗中的“汉珠难觅对,荆璞本来真”相对应,喻人的处世或君子之交应保持真诚质朴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