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珠乡狮文化趣话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珠乡合浦素有舞狮的传统,逢有喜乐庆典,必有舞狮助兴。
    民间更有舞狮赛会,甚为壮观。赛狮会由各乡镇或社团出队,斯时,锣鼓惊天,鞭炮震响,群狮踊跃,奋勇争先,情景之热烈,教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可惜,珠乡的舞狮赛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举办最后一次至今,已经“退隐江湖”四十多年,只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豪门盛宴”了。
    合浦什么时候出现狮子的?难以考证,但从合浦汉墓出土的多件琥珀圆雕狮子来看,合浦人早在汉代就对狮子有了认识。狮子不是中国的产物,而产于印度、斯里兰卡、欧洲、非洲等地。汉章帝时(公元76—87年)狮子作为贡品,由西域传入中国并逐渐进入民间。由于是宫廷贡品,自然成了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狮文化。此后,狮文化和堪舆文化结合在一起,又赋予了狮子的多重身份。在官府方面,则把狮子当作是护法,维护尊严的圣物,许多官府衙门都在门口摆狮子像以示尊威。在民间看来,狮子是镇宅之宝,不但可以辟邪,而且可以带来祥瑞之气。因此在门口或家中摆上狮子饰物相继成风,不仅是宫殿衙署、大户人家的门外,一些寺庙道观的门口、陵墓前、大桥上,也摆放一双威风凛凛的狮子雕像。狮子作为一种瑞兽,成了权力与喜庆的象征,唐宋间有舞狮祈福的记载,民间的崇拜或因此起。合浦舞狮起于何时,缺乏准确的史籍记载,就现有的史料考查,见诸于文字记录者,是明代廉州节庆燃放烟火时,有郡人舞狮以助兴。
    珠乡人爱舞狮,也善舞狮。特别春节期间,舞狮拜年是一种隆重的仪式,带有浓重的祭祀气氛,是敬祖崇德的表现形式。因此,舞狮人的身份有一定的讲究。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尤为注重,四世同堂,子孙满堂的老者是掌狮头的首选,没有子女,特别是没有后代的人,是不得参与舞狮的。珠乡人舞狮讲究排场,狮子装饰得越豪华,越能体现舞狮人家的气概与身份。
    珠乡人舞狮,分南狮和北狮。南狮是金毛狮子,珠乡人多舞此狮。南狮的装扮金碧辉煌,花团锦簇,工艺极尽夸张。北狮也称作“貔貅”,貔貅不讲究装饰,但头上有一独角。北狮讲究动作刚健有力,套路重点在狮头功夫,体现在狮头和角的摆动、冲击力。
    不论是南狮还是北狮,都要十分讲究“狮艺”。狮艺主要有两方面重点:一是套路、二是鼓点。套路是舞狮演示的情节,鼓点是配合、规范舞狮的节奏。全套狮艺的演绎,就是一个传奇故事,一场精彩好戏。
    一是狮子出世。这是一段体现狮子出世时各种动作形态的表演。开始时狮子是俯伏在地的,表现出一个狮子刚出世时生命的软弱,随着低沉而缓慢的鼓点,狮子开始蠕动,挣扎着站立起来。这时的鼓点仿佛是幼狮的心跳,一起一伏的点击。
    不久,狮子已站稳了脚步,鼓声由单一低沉缓慢的点击,变成了双击,轻快的节奏。狮子的动作也就多了起来,时而卧地爬行,时而跪姿摆头,时而翻滚跳跃,时而摇头摆脑,左顾右盼,这时的动作都有特定的含义,卧地爬行是幼狮生命力的表现;跪姿摆头是吮奶谢恩的表现;翻滚跳跃是倚母撤欢的表现;摇头摆脑,左顾右盼是幼狮来到世间,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表现;尾巴无力的摆动是幼狮玩倦了,想休息的表现。在这一情节中,各个动作可以重复。比如幼狮摆动尾巴要休息时,如果指导师傅认为前面的动作做得不好,就会要求鼓手重复击鼓,鼓点从那个情节响起,幼狮动作就得从那一个情节起,重新表演。如果表演合格,鼓声就会作母狮呼唤状,安抚着幼狮休息。
    鼓声停止,进入第二个情节。正式表演的时候,鼓手都是由指导师傅担任的。因此,在整个狮舞表演中,舞狮人不怕鞭炮和观众的喝倒彩,最怕师傅的鼓点。因为表演错了,师傅鼓点要求重新开始。
    二是狮子采青。狮子采青也就是狮子自己去觅食,由于一开始缺乏捕食的能力,小狮子只好吃些青草树叶或水果之类的植物充饥,所以叫狮子采青。狮子采青的动作变化是很大的,从以植物充饥无可奈何的表情,到发现小动物去捕捉过程中的扑空失望,直到捕捉到猎物的欢欣。总之,时而东张西望,时而扑地打滚,或干脆躺在地上睡懒觉,或翻滚欢腾,往返跳跃。此时狮子的眼、嘴、尾巴都要配合行动。在这一情节中,舞狮者的临场发挥是非常重要的。鼓点的配合也非常重要,狮子进入什么样的状态,舞狮人的体力消耗怎么样,鼓点的节奏起支配作用。因为,只有狮子完成了“采青”情节之后,才算是长大能够自食其力,出去闯世界了。于是在鼓点的引导下,进入第三个情节。
    三是狮子出山。这一情节主要是表现狮子出山的过程,动作套路是比较简单的,鼓点节奏也不复杂。狮子出山先要拜别父母,告别故乡,这是最具拟人化的表演。特别是在拜别父母的时候,狮子的眼睛会流出眼泪(用道具装置产生)。狮子下山的表演中,最令人激动的场面就是狮子拜别父母时,四脚腾空轰然跪地的造型,这时鼓点戛然而止,狮子行叩头跪拜大礼,往往会引起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狮子行完叩首跪拜大礼之后,鼓声会由远而近的响起,欢快而又轻柔,狮子踩着这样的鼓点节奏,一路上冲破各种阻碍,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气概,狮子下山是为了拜师学艺,做一个勇士。
    四是狮子拜师。狮子出山之后,便四处寻处寻师学艺,这一情节的舞狮套路主要是拟人的表演,狮子的动作有拜、拱、起立、摆尾、摇头,搔耳。这时,鼓师根据情节的演绎,用鼓点去渲染狮子急切拜师的心情,其中如狮子被师傅试探,狮子急于表现自己的动作,最后师傅同意接收狮子为徒,狮子高兴地起立绕场一周拱手致谢。由于狮子起立拱手致谢时,是扮狮身的人托起扮狮头的人,十分讲究技巧,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五是狮子学艺。这一套路是整个狮子舞中难度最大、动作变化最多的。因为狮子要学习各种武艺,基本上与真的练武情景无异。对打、压腿、爬高、跳跃、腾空翻,扎马步等都要逼真地表现出来。此时,舞狮人的武功基础尤为重要。同时,鼓点节奏配合也要十分密切,快、慢都会影响舞狮者的发挥,而狮子学艺又是舞狮赛会中重要的评比阶段。为了要表现狮子学成武功的厉害,参赛者更是各尽所能,往往要换几个“狮头”才能完成狮子学成武艺出师的过程。在这一情节中,最怕的是鼓师和舞狮者有矛盾。因为鼓师可以挟私“报复”,利用鼓点节奏来使舞狮人疲于奔命。历史影视剧中,舞狮人过度辛劳呕血的情节是有根据的。
    六是狮子除奸。狮子学艺出师后,就要接受师傅的指令去民间除奸,这也是对狮子学艺的检验。狮子除奸的动作威武有力,扑、剪、扫尾、跳跃、腾空翻等动作表演之后,有一个对打的情节,参赛队便会派出一个选手与狮子对打表演,这个选手要使出本队的看门功夫,因为这也是评比的标准之一。因此表演的鼓点急促,呼声震天,大有地动山摇,奸邪妖魔鬼怪闻风丧胆的阵势。当然最后是以狮子获胜为结束。由于狮子除奸也是要靠力气表演,因此也要换人接力才能完成。
    七是狮子报恩。狮子学艺出师完成了除奸任务后,顿生思乡之情,想要告别师傅回去见父母。这段狮子报恩的表演是相当抒情的。狮子拜别师傅却又不忍离去,除了手脚的动作之外,耳朵、嘴巴、眼睛的动作也很精彩,鼓点节奏起伏缓慢,渲染出难舍难分的气氛。狮子更是一步三回头,踢腿、抬脚、倒碎步、伏地再拜,嘴巴大幅张合,耳朵频作煽动状,情景很是动人。
    八是狮子回山。告别师傅回山见父母的动作是轻快欢乐的,鼓点也是轻松清脆的。套路特点之一就是随意性较大,狮子走路的动作则是有些像扭秧歌的十字步,头部舞动时伸缩性很大,表现出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此外,也多有一些添加动作,如用爪的动作,甩尾巴的运用,踢脚的动作等,由于这些动作不是比赛的规定动作,完全是舞狮者的即兴表演,免不了有滑稽、夸张之举,妙趣横生。但是,其中有一段动作是必须要按规定完成的,就是要带一些礼物回去孝敬父母,这也是一个高难度动作。因为所谓的礼物就是高高吊挂的一条生菜和一个封包,必须要叠罗汉或搭台才能取得。这时,鼓师和舞狮人的配合要相当默契,动作与鼓点恰到好处。狮子取得礼物后,作欢欣鼓舞状,一路兴高采烈回山去了。
从狮子出世到狮子回山,舞完这全套动作,起码也要一两个小时。现在的舞狮表演,只是选择了狮子回山取礼物中的动作,取完红包就了事,成了一种纯商业行为,已经没有了观赏性、故事性和艺术性。
    珠乡狮文化的特征表现的另一方,就是清代廉州府衙门前的两只石狮子。这两只石狮子至今还摆在廉州县城体育场大门口,任人骑玩,已经毫无威严了。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文化大革命”中,这对石狮子也成了被“革命”的对象,差点被砸烂,至今身上还留有被砸的伤痕。
    清代廉州府衙门前的两只石狮子,是左雄右雌,雄狮蹄下踩球,象征一统天下的无上权力;雌狮蹄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连绵。遗憾的是,雌狮蹄下的幼狮已被人为损坏,幼狮的模型已看不清楚了。来到这两只石狮子前,你就会发现,狮子石座四面雕刻的图案还与中国的官服文化密切相关,从中深切的感受、触摸到中国狮文化的精彩纷呈。
    明清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而称为“补服”。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清代还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
    雄狮石座四面雕刻的图案分别是:前面的图案是一个弄潮的海马,海马在明清官服中代表的官阶是九品武官。九品在古代未入流制,能居之于前,是因为前面的面积很窄,也有要为上司开路的意思吧。石座后面的图案是暗八仙,是铁拐李的拐杖和曹国舅的奏章。石座东面的图案是鸳鸯荷花,鸳鸯在古代吉祥象征中是夫妻结合长久的含义。和荷花在一起成图,取“荷”谐“和”音,就是国泰民安、美满幸福、长久和谐之象。石座西面的图案是狮子、锦鸡和菊花,这是文武二品官员的补图,狮子代表的是二品武官,锦鸡代表的是二品文官。而菊花的“菊”字谐科举的“举”,象征的是科举昌盛,人才辈出。
    雌狮石座四面雕刻的图案分别是:前面的图案是一个举着桃子的猴子。古人认为猴是吉祥物,因“猴”与“侯”谐音,表示“封侯”的意思。举着桃子的猴子其象征意义为:金猴献寿、玉猴捧寿、侯子侯孙代代封侯拜爵。石座后面的图案是暗八仙,是吕洞宾的拂尘和韩箫子的笛子。石座东面的图案是仙鹤,是文官一品的补图,石座西面的图案是麒麟、孔雀、牡丹和凤凰。
    麒麟是一品武官的补图,孔雀是三品文官的补图,牡丹是花中之王,凤凰是百鸟之王,再加上狮子这个百兽之王,就组成了清代廉州府衙门前的这对“三王之狮”。
    清代廉州府衙门前的这对“三王之狮”的石座上,只有一、二、三品官员的补图,为什么没有四品及以下的补图呢?是因为廉州府的知府已是四品官轶了,补服上的图案是文官四品云雁,武官四品虎、豹。四品补服天天穿在身上,总得要有进步吧,再进一级就是三品。而且,廉州府衙已出过一名三品衔的知府,那就是康基田。所以,作为四品衙门象征的“三王之狮”的座下,就不必再刻三品以下的补图作象征了。
    清代廉州府衙门前的这对“三王之狮”,不但是官府的吉祥象征,也是民间的吉祥象征。在合浦古俗中,就有到廉州府衙前的这对石狮祈福还愿,消灾祛病的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时,府城中的妇女们都会结伴来到衙门前,一边抚摸着这对石狮子,一边祈祷早生贵子。不独如此,患有腰痛病的人,只要把背靠着这对石狮子,一边摩擦,一边祈求,也能除去腰痛病患。
    这些行为能相约而成习俗,由此可见这对“三王之狮”在当时影响之大,也算是珠乡狮文化的一段传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