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合浦汉文化的历史积累和时代影响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一、合浦汉文化的概念和断代合浦汉文化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合浦汉文化是指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汉合浦郡辖地范围内的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
    合浦汉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因此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特定的历史背景赋予了产生合浦汉文化的时代元素和社会基础。只有了解产生合浦汉文化的历史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合浦汉文化的概念。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产生并形成合浦汉文化的断代。本文把合浦汉文化的断代上限确认为起于秦,下限止于南北朝。
    因为,自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佗自请称臣后,合浦地区实际上已处于汉王朝政权的统治影响之中。而秦末,群雄并起,楚汉争霸之际,赵佗偏安岭南,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赵佗是在公元前204年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96年向汉称臣。而越佗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5年被派到岭南攻越的,时距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仅四年。在这种秦、南越王国、汉王朝交叉并立的状态中,合浦汉文化断代上限确认起于秦是符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
    三国归晋,南北朝并存,时间跨369年(220—589年至以陈后主灭亡止),尽管此间的行政区域设置急剧变化,但是,作为文化形态的结构层次没有大的变革,基本上是沿袭汉朝的郡县制度、民族关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在这个历史阶段内,汉文化继续伸延发展,没有产生新的断裂。合浦汉文化的下限断代也相应伸展至南北朝是有历史依据的。
    二、合浦汉文化的区域特征和社会特征合浦汉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以特定的区域范围为依托而产生并形成的文化现象,这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就是汉合浦郡。
    合浦郡建于汉武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是以秦岭南三郡中的象郡和南海郡结合部划出设置的。汉合浦郡辖区东起今广东的开平至新兴一带,北起今广西容县至横县一带,西起今广西防城至邕宁一带。南达今广东徐闻至阳江一带,曾两度辖今海南省全境(即儋耳、珠崖),辖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其中今广东境内约35000平方公里,今广西境内约35000平方公里,海南省35400平方公里。因为采珠、珠市贸易的拉动,港口功能早趋完备。由南流江为纽带而组成的出海通道水运网络,使合浦郡成为汉王朝唯一的一个有内陆水路直通大海的岭南重镇。特定的区域优势为合浦汉文化的发展提供山海元素相融的条件。
    特定的区域优势而形成的社会特征,是合浦汉文化积累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是“俗有四民”的生活特征。史载合浦,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四曰蛋户,舟居穴处,仅同水族,亦解汉音,以采海为生”《广志绎》)。在这“俗有四民”之中,有舟处穴居捕海为生的蛋民,即今称疍家。
    有耕山为生的俚民,即今称的少数民族壮族先民,有农耕为业的东民,即今称的土著和客家人。有商贾为业的客民,即今称的商人。这“俗有四民”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合浦汉文化积累中最活跃的元素。
    二是以珍珠为标志的物产特征。汉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后汉书·孟尝传》)。珍珠交易是一切商贸流通的中心环节,也是郡民生活的第一手段。“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晋书·陶璜传》)。因珍珠而产生了珠市兼其后又成了对外贸易的“龙头产品”,珍珠是合浦汉文化积累发展的永恒主题。
    三是以“珠还合浦”为经典的吏治人文特征。
    从“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徒交趾郡界”到“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未曾逾岁,去珠复还”,的传奇及因这个传奇而产生的“珠还合浦”吏治理想,是贯穿合浦汉文化积累发展的一条粗重主线。
    四是以“海上丝路”为标志的对外开放特征,以合浦为始发港而启航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第一条从大海走向世界的开放大通道。这条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为合浦汉文化的积累发展引进了丰富多彩的多元要素。
    五是万座汉墓葬群存在的物证特征,上万座汉墓葬群及已经出土的上万件汉墓出土文物,见证了汉合浦郡的社会发展形态的同时,也是合浦汉文化积累发展中的物质见证。
    六是依托海上丝路而建立的佛教海路南传通道文化特征。佛教海路南传通道的建立,改变了佛教进入中国发展的格局,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多领域交流。
    三、合浦汉文化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合浦汉文化的表现形态是由其所产生的区域特征和社会特征所决定的,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
    一是物质形态。合浦汉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其形成的年限断代期间的自然资源和人们所创造的财富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和实践创造。
    如人们对珍珠的认识和作用,珠市的形成及贸易,在运河开辟,始发港的形成,农耕技术等方面的应用,造船、制盐业的发展,这是合浦汉文化中最能反映创造力的表现形态。
    二是行为形态。南越王合浦之行,费贻的廉山留名,孟尝的“珠还合浦”,马援征交趾及“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孙吴、曹魏合浦之战最终以合浦北划设广州,珠民在七大古珠池采珠的传奇故事,中山王太后等皇亲国戚贬斥合浦安置的史迹,佛教南传的踪迹及至后世的珍珠扇,一肩一仆太守,苏东坡合浦之行等。这是汉合浦文化中最富激励力量的表现形态。
    三是精神形态。寄托着人们对吏治清明愿望的还珠亭,孟尝风流坊、海角亭、孟太守衣冠墓、廉山、廉州、廉泉,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合浦红叶传奇等史书中关于合浦事典的记述,现存于世的各种文物古迹等,这是合浦文化中最能体现人们的精神寄托的表现形态。
    合浦汉文化作为合浦社会发展史上某一特定 阶段的物质创造和精神意识的集中表现,生动、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概貌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极其珍贵的遗产。并以其不可代替的存在形式卓立于世,成为后世研究合浦汉文化的丰富翔实的重要依据。
    四、合浦汉文化的历史积累本文提出合浦汉文化的年限断代,上限以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秋冬发五路大军进攻岭南为起,下限以南北朝为止,是基于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来考虑的。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至赵佗并三郡自立为南越王国(公元前204年),到刘邦建立汉朝(公元前206年)期间,合浦地区虽然处于秦汉兴替,南越王国偏安的时代大背景中,但社会形态的转换却是只有一种,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部落时代向郡县制转变。形成社会制度方面是汉继承、完善和发展秦制。社会经济方面,同样是农业手工业为主,商业在形成发展中。社会文化方面是原始宗教向宗教信仰发展,中原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的影响成为主流。在这个转变阶段,秦是起步,汉是形成发展,合浦汉文化的历史积累不应割断秦汉转换之间的承接关系。而三国至魏晋南北朝之间,基本继承了汉代形成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社会制度(郡县制、经典刑律等),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社会文化(教育、礼制、宗教),是汉文化的伸延阶段,合浦汉文化的积累也理所当然的随之伸延。
    一是农耕文化的形成和积累,秦汉以后,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耕物种不断地进入合浦,当地官府衙门奉行重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最根本性的改革就是冶铸技术和铁制农具的推广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及其它制造业的发展。除了一大批有政绩的文职官吏,如费贻、孟尝等积极引导农民学习农耕技术,引种新的种养品种之外,一些有作为的武将如马援、陶璜等积极把中原的农耕技术引入合浦,而大批被贬斥到合浦安置的皇亲国戚,朝廷重臣如中山王太后卫姬,国舅卫宝等随身带来的中原农耕物种,工具、日用品等也对合浦的农耕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合浦“郡不产谷实”的现状得到了根本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合浦汉墓出土的稻谷、荔枝、铁冬青和农器皿、农具、陶屋等文物都见证了这一转变。此间,农耕文化的表现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图腾崇祭拜,对劳动收获的欢乐(祭祀、舞蹈等),对一些官吏事迹的传诵。除了还珠传说之外,还有合浦红叶、廉山得名、合浦桂林、马援珍珠珠池传奇等。这种形成和积累带有朴素的思想认识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影响是深刻的。
    二是人文文化的形成和积累。汉合浦郡地辖区广大,到了南北朝滥设州郡县时期,先后从汉合浦郡划出分治的州、郡、县将近四十个,这些州、郡、县的划设几乎都与人物典故有关,如孙权划设珠官,是为加强采珠聚财,划设广州是为了加强对州郡的控制。划设越州是因为督护梦见青牛的传说,从合浦划设的州、郡、县都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和人文特色,带着合浦汉文化的“胎记”。即使到了唐代,中国的州、郡制度进行大变革,在记述这些州、郡、县沿革时,仍用“属汉合浦郡地”去注释。
    特别是秦始皇凿灵渠,海上丝路开通后,合浦始发港承接的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15000中原未婚女子到岭南“为士卒衣补”,南越王赵佗在合浦留下的糠头山、行宫,晋陶璜为珠民请开珠禁,司马氏平吴后划朱崖入合浦等,这些精彩的人文经典是合浦汉文化中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三是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积累。虽然合浦古代“俗有四民”,但其生活方式或“仰潮上下”,或垦食骆田,或善捕蝉蛇,或善伐大竹,过着“被发文身”、“舟处穴居”的部落生活,汉武立郡后,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源源不断地进入合浦,大量的中原移民也加入了开发合浦的队列之中,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民俗风情也随之来到合浦。而大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合浦始发港转站运货的东南亚商贾,又在合浦留下了异域风情礼俗,对本地的古越民风礼俗产生了新的影响。合浦汉墓出土的铜凤灯、石狗、铜鼓、陶俑、水晶、玛瑙、铜佛像等,都反映出合浦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其中的铜凤灯是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石狗是疍家图腾崇教,陶俑反映中原进入的陪葬习俗,水晶、玛瑙是舶来品、铜佛像是宗教信仰。此外,合浦汉墓出土的陶猪栏和猪群反映出合浦的畜养历史,古珠池的形成及珠民采珠方式的艰险及演变等,这些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生动,令人惊叹。
    四是宗教文化的形成和积累。合浦未建郡之前宗教形态属原始宗教,主要是图腾拜和神巫活动。也即是《史记》中所称的“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越巫立越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成鬼,而以鸡卜”。赵佗据岭南时,奉行“越汉和亲”,俗行越例。秦皇开渠,汉武立郡后大批军队和中原移民来到合浦,也带来了中原的宗教信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合浦又是官员升迁贬徙必到之地,中外佛教徒到合浦传教日多,合浦的佛教活动和事典多见于史籍。晋代又在南越王行宫故址建灵觉寺,可见斯时的佛教活动已有相当影响。特别是晋末发生的用道教组织农民起义的“五斗米教事件”,在合浦影响犹大。五斗米教组织的农民起义军曾想以合浦为发展基地,两度攻入合浦后进入交趾,虽然最后被朝廷军队打败,但道教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据史料记载,晋末葛洪也来过合浦,是因为听闻与合浦交境的交趾有丹砂,想 来取丹砂炼丹。至于达摩、海印在合浦的行踪,也有史料记述在籍,现存的东山寺、保子庵都有他们的雪泥鸿迹。除晋代建成的东山寺之外,合浦还有唐代的大云寺、云霞寺,宋代的道观,无妙观,佛寺则有慈云寺,准提庵,接龙庵,这些起都是合浦汉文化中的宗教文化的伸延和发展。
    五是儒家文化的形成和积累,据史书记载,随着秦汉统一岭南,儒家文化也随之传播到合浦。而第一个把儒家文化播到岭南的是陆贾。陆贾是当时名儒,汉高祖时任太中大夫,受命到岭南说服赵佗归降无果。汉高祖死后,陆贾又受汉文帝之命第二次到岭南,终于说服赵佗“去帝制黄屋左纛”。赵佗曾来合浦东征蜀国军队,并在合浦建有行宫一座,还留下了糠头山传奇,可见合浦也是赵佗重视之地,官员往来间儒学之风随之渐进。稍后的费贻,孟尝来合浦任太守,此二贤都是当时的儒家名士。费贻宁愿躲进深山,以漆涂身装疯也不肯出来帮助割据势力谋事,孟尝则以忠孝节义闻名于郡。他们来合浦任太守,教民以德,当然是儒学为先,珠还合浦,廉山留名,都是儒学文化中名节风尚所成。东汉末年,士燮四兄弟雄踞交州,其弟士壹任合浦太守,中原儒士避乱投之,人数之多,史称“数百”。此是儒学文化在合浦迅速传播之时。孙吴统治岭南时,也把合浦当作要地,派往岭南及合浦的官员如步陟、虞翻、陆绩,薛综、薛莹父子,都是儒家饱学之士。他们在岭南及合浦传播儒家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在儒家文化成为合浦汉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历朝历代,合浦都是朝廷重视的儒学兴教之地,唐以后,朝廷在廉州设府学,管理数府的科举直到清末。
    五、合浦汉文化的影响及意义合浦汉文化是在开放吸纳和兼收包容中形成发展的,因此,其有着广阔的区域性、时代的延续性,其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是深远的,可借鉴和发展的。
    合浦汉文化的影响是多领域的。
    在民主思想方面。合浦汉文化中“珠还合浦”现象在提出了一个关于吏治道德规范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制度问题,珠还合浦”是建立在民生为本的基础上,以民为本则珠还,漠视民生则珠徒。珠去珠还的表象是一个物种的迁徒,其意义却是反映出对一种社会制度的舍取。自珠还合浦此后的二千年间,因此而存世的还珠亭、海角亭、还珠村及因“珠还合浦”而演绎的各种表现形态中,人们追求的就正是这样一个“珠还合浦”的大同盛世,唐朝将合浦改为廉州,廉山之后又有了廉泉、廉江、廉垌。历朝历代,人们不停地重修重建关于珠还合浦的标志建筑,不停地通过各种方式去演绎珠还合浦的故事,正是反映出人们共同的一个寄托和期待,是民主思想的延续和升华。
    在对外开放方面。合浦汉文化中“海上丝路”现象,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胸襟和追求。正是因为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航,才有了多元化的国际交往,才有了海上丝路沿线港口群、城市群的兴起和发展。海上丝路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及印度洋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科技交流,促进了航海业的空前发展,形成了国际间第一次区域大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今天,当人们再度瞩目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两次航行。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哥伦布美洲探险的时候,当人们千方百计地去争取海上丝路始发港冠名荣誉的时候,当举世瞩目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时候,总能深刻而又真切地体会到二千年前从合浦始发港启航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影响和意义。
    在文化产业方面。合浦汉文化中所具有的四个存在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必将对当地的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为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发挥巨大的凝聚作用。而且,这个凝聚作用是多方面的。因为,这四种形式都包含有丰富的特色资源,都能够单独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品牌。这些文化产业品牌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将会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这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以海上丝路品牌为例,其竞争力已不局限于国内海丝路沿线城市之间角逐,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的重点,据报道,联合国将在海丝路沿线选择若干城市作科研项目投资对象。中国政府已将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中国2006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合浦汉墓保护开发项目则得到了美国大使馆专项文化基金的资助,珠还合浦”则被列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这些品牌效应将成为合浦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柱力量。
    在区域合作方面。由于汉合浦郡行政辖区曾经达至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约十万平方公里面积,文化同源性强,辐射效应明显。特别是在语言、特产、风俗、民系等方面的历史渊源紧密相连。从上、下四府,到钦廉琼崖高雷罗阳八属,这种历史渊源从来没有断裂过。特别是在南珠品牌,海上丝路品牌的吸纳效应方面更具有兼济包容性。因此,充分发挥合浦汉文化的区域认同优势,在北部湾经济圈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开展多元化区域经贸合作,文化交流,都有着巨大的聚合拉动效应和现实意义。
    六、关于合浦汉文化的研究合浦汉文化是岭南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她精深博大、绚丽多彩。丰富厚重的资源优势和价值潜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有专家在考察合浦汉文化之后,称这是岭南汉文化第一品牌。特别是近年来对合浦汉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对合浦汉文化概念 的共识和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海上丝路始发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2002年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研究被列入政府科研课题以来,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响应。先是由合浦籍广州学者组成的“广州合浦学会”,以该会内部刊物“还珠学刊”为平台,连续几期刊发由该会专家、教授撰写的关于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论文。这些论文寄发到合浦有关团体之后,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随即,由合浦县志办、合浦诗词学会联系广州合浦学会,于2004年6月编辑了一本20万字的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论文集《珠光帆影丝路长》,这是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研究的第一个专业文集。同年,由北海市政协组稿,以《北海文史》专辑的形式编辑了另一体文集“合浦与海上丝绸之路”。同年12月29日,合浦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地位学术研讨会”在合浦召开。中央电视台专题部为此拍摄播放上、下集的专题片《谜团聚集的港湾》。2006年3月,由北海市志办编辑出版的北海第一本大型史学专著《北海史稿》,专门开辟一个专辑收录海上丝路始发港的文章。合浦县政府和北海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
    合浦的文史研究者编辑出版了《乾江史话》。
    二是还珠文化研究持续进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合浦县文化馆编写了六场粤剧《珠还合浦》。该剧先后六次修改剧本,由合浦粤剧团演出后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经过近半个世纪打造的粤剧《珠还合浦》,成为合浦汉文化的经典精品,先后两次进京汇报演出,被文化部指定为保留节目。北海市政府曾出资聘请专业作家创作了20集的电视剧本《珠还合浦》,还先后举办了四届北海国际珍珠节,合浦县举办了一次国际采珠节。期间重建了白龙珍珠城。由合浦诗词学会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南珠神韵》一书首次提出了“南珠文化的三种形态”观点。北海市文联编写了《咏珍珠百家诗》,其他热心研究者也撰有《珍珠史话》、采珠史话》等文章。
    三是汉墓文化探索研究。合浦汉墓葬群自1962年公布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发挖望牛岭一、二号墓,1975年发掘堂排汉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广西考古研究等刊物连续刊发了研究论文。1981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987年对合浦汉墓葬群进行了两次大普查。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1999年先后两次对汉墓葬群进行复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保护管理档案。期间,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建广西合浦汉墓博物馆,并于当年8月动工建设。1993年完成了合浦汉墓博物馆的总体规划,同年5年开始修建一号汉墓保护棚并于当年7月底完成主体工程。2006年,一号汉墓保护棚、二号汉墓保护棚完工通过验收。2008年12月汉墓博物馆陈列大厅建成开放。2002年10月,合浦县政府编写《合浦汉墓群大遗址保护规划》并于同年11月上报自治区文化厅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批。2006年,合浦博物馆与自治区考古工作队合编《合浦汉墓出土文物图片集》,系统地介绍合浦汉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2004年9月26日《北海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半版篇幅发表介绍汉墓研究的长篇专稿《汉墓无语诉沧桑》,这是第一次公开介绍合浦汉墓葬群的文章,在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媒体也转载或引用。此后,《北海日报》及有关书刊也相继发表了介绍汉墓葬群的探讨文章,推动了汉墓文化研究氛围的初步形成。
    四是佛教南传通道的研究,佛教南传通道的研究是在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研究中产生的新课题。2003年,广西博物馆馆长蒋廷瑜先生在一份内部刊物中撰文称:通过对史料查证,东晋时期,天竺国的佛像有从海路经过合浦传入中国内地的可能性。2006年,一外地学者致信北海市有关部门,提出了“北海是中国佛教从海上传入的南传圣地”这一观点,建议北海有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探讨,通过史料考证,打造“北有白马寺,南有北海港”这一佛教南传文化品牌。同年,原北海市市长帅立国、原北海市人大主任林宝光召集北海部分文史研究者座谈,希望能通过认真严谨的考证,查找出佛教从海路进入北海后,向中国内地传播的真凭实据。两位老领导的提议得到了座谈者的积极回应并达成共识。《北海日报》对此给予大力支持,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佛教从海丝路进入北海的探讨文章。一些文史研究者也通过大量的挖掘、收集工作,就“北海海丝路与佛教南传通道”这一专题积累了一批资料,其中包括达摩、海印等中外高僧在从海上丝路进入北海活动的资料出处及有关事典,编写出版了《海门佛踪》一书,全面翔实的介绍佛教海路面传通道的开辟、形成、确立和发展过程,全书18万字,附有大量照片,是第一部研究北海佛教文化及佛教海路南传的专著。
    七、合浦汉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在合浦汉文化的存在形式中,有一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被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被列入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有三处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之相关被列为国家、自治区、县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五十多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量汉文化遗迹遗址被湮没或废弃,得不到应有的挖掘保护。如五大港口、五大古井泉,七大古珠池三庵十二庙等。而一些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文艺形态的汉文化遗产、散记在其它史料中的许多汉文化人文资料,也缺乏应有的挖掘, 搜集和保护。如廉江的得名,南越王城的发现,日南名臣与汉帝的辩论,大廉山灵杉传奇等都与合浦汉文化中最精彩的人文之光。遗憾的是,这一批珍贵的人文史料却鲜为人知,而汉末三国期间,吴魏相争的主战场“合浦古城”这些战争是直接导致孙权将合浦以北分划广州的原因之一)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研讨。随着城乡基本建设的深入开展,大量的汉文化遗址也将面临着被损坏废弃的危机。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加强包括合浦汉文化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是刻不容缓。
    合浦汉文化的保护应注重四个方面的着眼点。
    一是注重品牌保护。合浦汉文化是跨时代、跨区域、多元结构的文化品牌,既有物质层面,也有精神意识层面,物质层面是不可移动的,精神意识层面是可移动。以海上丝路始发港为例,合浦不去努力求证,积极挖掘,海上丝路始发港”这个品牌就在诸多的竞争因素中产生潜移默化的转移“裂变”,最早始发港,始发港之一,各个时代的始发港等提法蜂拥而出就是最好的例子。又以南珠为例,到底是南海产的珍珠、北部湾产的珍珠,还是合浦产的珍珠,合浦产的珍珠是以七大古珠池为区域,还是以汉合浦郡为区域。南珠原产地是合浦,但这个南珠是明末清初的概念,明代弘治年间28000两大采珠就集合了潮、广、琼、雷、廉各府的力量,这该是南珠还是合浦珍珠?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口舌之争,打笔墨官司,而是要打造品牌,求证品牌,保护品牌。
    二是注重遗址保护。遗址保护的前提是挖掘开发,除以上提及的合浦古城之外,乾江港应该汉港口遗址,三叉港是否作为汉港口遗址保护。还有史料记载的乾江战国造船厂,水儿汉代造船厂,赵佗在合浦的糠头山、南越王行宫(即今东山寺),马援在合浦训练水师时铜船湖,伏波滩,费贻的廉山挽辕,孟尝的还珠亭、孟尝祠、孟尝坊,汉甘露井等等,对这些汉文化遗址都应开展艰苦深入细致的考证挖掘。特别是对一些史料有记载,近代科研成果又承认了的遗址,就应该大张旗鼓去宣传,去收集整理申报材料。对汉文化遗址保护宜粗不宜细,宜准不宜繁。如石湾大浪汉城遗址,确定这是一个汉代遗址就够了,其它事情留待下一步深入考古论证才说,而不是硬要给它什么样时髦的名堂。在考证材料不足、科研成果未确定之前,乱套名堂只会损害它的历史真实和考古开发价值。合浦境内现有大量的汉文化遗址急需挖掘保护,挖掘、考证和确认比什么都重要。
    三是注重资源保护。自秦至南北朝的近八百年间产生形成的合浦汉文化资源,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宝库。如何挖掘和保护开发这一巨大的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有力措施。首先是要弄清资源状况。合浦汉文化资源包括有哪些方面,其分布状况和存世现状怎么样,目前尚没有一个大致准确的说法。除了汉墓葬群先后进行过四次普查、复查之外,其它存在形式的资源状况调查还处于空白。特别是作为政府行为的调查摸底,还没有相应的措施。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这个大的遗产背景为例,到底有多少资源可以为之作证的,至今恐怕还是心中没底。对汉文化资源的保护,单靠民间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主导行为是必需的。泉州能搞海丝博物馆,海丝文化节,阳江能搞海丝博物馆,徐闻能搞汉文化城,这就是对汉文化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的最好例证。周边城市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够积极创造环境去做,并且应该比他们做得更好。注重汉文化资源的保护,一要摸清家底;二要形成共识;三要创造环境;四要提供平台,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是注重物质保护。汉墓葬群,古港群、古井泉、古祠庙,古珠池人文遗址等,都是汉文化的物质形态。应该调动各种力量予以保护。以东山寺为例,这是在南越王行宫故址上建立起来,自晋代以来虽历有兴废,但都没有湮没过。但是,近年在重建东山寺过程中的宣传资料之中,居然把东山寺说成是安南王来建的,并加以注释说明:安南即今越南。”又如海角亭,有些对外宣传资料竟然把之说成是明代建筑。物质保护除了建筑物的保护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保护方式就是“正名”。又如南齐时在北海设置了盐田郡,这在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命脉》也把之列入拍摄项目之一。但是,在北海却找不到盐田郡的任何物质资料。因此,物质保护也应包括挖掘考古在内。对一些未发现的存世物质要大力挖掘保护。对那些已被认知的遗址更要进行挖掘考古予以物质确认。这项工作我们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原汉合浦郡地的今天周边城市,应该迎头赶上。
    在大力加强合浦汉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的同时,也应加大加强汉文化遗产的开发。
    一是海上丝路始发港的开发,在规划设计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景区的时候,除了要加强合浦五大古港的资源组合外,一个重要的触点就是要和东盟博览会,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贸易区域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合作区域几乎相同,这是一个非常亮丽的卖点。
    二是汉墓葬群的开发要和汉文化元素结合起来考虑。合浦已规划了一个《合浦汉墓大遗址保护规划》,曾经提出“汉墓大遗址公园”的概念设想。自治区文化部门也表示了支持的态度。但是,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要有充满活力的文化元素,要从突出“汉文化风情”去考虑“汉墓大遗址公园”的规划。汉墓博物馆陈列大厅已竣工,在确定主题的条件下,应该尽力争取三、四号汉墓保护棚的建设以及展示中心的复工建设。以利于以汉墓博物馆为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促成汉墓大遗址公园的开发。
    三是还珠文化(珍珠文化)的开发。还珠文化的开发一定要和廉州古城的资源整合相结合,要和七大古珠池以及珠民的采珠生活相结合,要把其中优美的事物挖掘展示出来。清代诗人写合浦珠民采珠情景诗中有“江浦茫茫月影孤,一舟才过一舟呼”的描述。这里反映出来的意境就非常真切优美。廉州古城现存的汉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仅孟尝一人项下的就有十余处。还珠文化的伸延性强,地域辐射广,把廉州古城打造成还珠文化风情城,通过还珠文化风情把周边的还珠文化资源调动组合起来,把观光和体验结合为一体是可作为的。
    四是佛教南传文化开发。佛教南传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又相对独立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形态,而具有更多的宗教文化色彩。
    但是佛教南传文化资源是唯一性的,不可复制的。因此,产生的物质存在也是独具特色的。现已查明,合浦东山寺、保子庵、万灵寺(已湮没)、山心灵隐寺曾有过达摩、海印等中外高僧的踪迹,北海冠头岭也曾有过安南王宫的家庙遗址。应该将这些资源组合起来,建设佛教南传文化的体验景区。这个景区是联动的,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景区相呼应的。